昨天可能确实太累了,整个人的情绪都崩掉了,傻呆呆地过了一夜,疲惫至极。早上醒来,靠着咖啡提神进入国际会议室。专家来指导课题。听说上一次这个专家把我们的“一对一”课题批得很厉害,一点儿情面都不留,我们多多少少对他有些惧怕。
专家来了,东扯西扯了好一阵子,我的失望在急剧增加。要不是提前有规定不能走动,我非出去透一透气再进入会场不可。
闲聊了一会儿,他先说第一个课题。专家再三强调:推广应用型课题,好好用,用好别人的东西,略作标本化建构即可,不要指望去超越人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成果。话很直白,倒是真话。很快就说完第一个课题。
听着心里直嘀咕,这个大专家,似乎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进入第二个课题,先肯定了课题的重要价值,然后从题目开始,一点一点跟我们解释。每个关键词指向什么,和国家的哪个文件能对接,研究点在哪里,研究目标是什么。用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达到目标。还了解我课题团队的组成,他认为,好的课题一定是一支很好的教研团队才能完成。老爷子就那样淡定从容地说着。一个七八十的大学教授,对于国家的各种文件如数家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路径方法,信手拈来。
随着老爷子的抽丝剥茧,我越来越清晰课题后面的推进工作到底要怎么做,解开了困惑已久的问题,我越听越入迷,。到了后面的提问环节,我一个接一个地问题抛出去,想要从老爷子那里得到启发。专家积极地回应了我,并告诫我们:做课题,不要指望一次性把所有问题都考虑到,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我听后也觉得好笑。我的确心急了,恨不得这一次就把整个课题的实施过程和成果全部敲定下来,这怎么可能?
午间陪着老爷子在会议室午餐,他又跟我们聊了很多。尤其是谈到当年的中师生,感触颇多。他也感叹到“一代中师生,是国家之大幸,个人之大不幸。因为那一批人跟要是放在今天,哪一个不是985、211,怎么会一辈子甚至几辈人都生活再边远山区,甚至是穷苦之地。”
“我今天是教给你们思想。博士生教思想,研究生教方法,本科生教知识。”看来,我们今天享受了一次博士生的待遇。
很遗憾当年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没有读高中考大学,而是选择了读中师,然后就站上了讲台。也很幸运自己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今日才会在这繁华的大都市立足,并享受到教育带来的美好与快乐。
“文质说”今日的话题“命运是一个“积极”的词汇。我常常也会有一种“命运感”,甚至会悲叹自己为什么会出生在那样的边远山村?为什么会在本该读书的大好年龄却站在讲台上当了孩子王,导致后面的这几十年,很多时候做事,无论多么努力,总会有一种先天不足的无力感。
晚上加入了隔壁办公室本学期散伙饭的仪式。我们一边吃火锅,一边聊各自的童年趣事。我突然发现,小小的我其实会在爸爸故意的安排下,不断地去挑战自己的不可能。那时锻炼出来的韧劲,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就成了我命运的一部分。时至今日,我仍然辛劳状态,但是我不会因为辛劳而放弃自己的各种努力。只有持续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充实,才对得起我吃过的那些苦头,走过的那些弯路。
“命运”的确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