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反骨

作者: 祥河 | 来源:发表于2023-01-25 07:16 被阅读0次

今天忽然想写个很有意思的点。

哈哈,古有云:“脑后有反骨者,日后必反!”

可我脑袋后面就有块反骨,千真万确,我是天生反骨。

可能是父母家人都不懂什么反骨正骨的,因此一直到了我大概已经上了中学,一日去理发店理发,理发师傅是一个高大汉子,有着英雄好汉般的好身坯,在我脑袋上边剃边摆弄,完了对我幽幽地说了一句:你脑后有反骨,怕是日后必反。

惊异。之后回去自己捏着脑袋仔细摸了摸,特别是后脑勺,果然是在脑后下方有一块明显突出来的骨头,原来这就是反骨啊?!从那以后我才知道自己脑后有反骨。

后来读书,发现常有骂那些不安分、造反、打家劫舍的人脑后有反骨,但很多这样的人都被“咔嚓”了。于是摸了摸后脖子,真的感到有些发凉。于是翻词典,云:“反骨是指枕骨,又名后山骨。上面突出处,称为"脑杓"。在古代中国社会是指那些具有叛逆性精神的异端、不忠不义之人。”

咦咦,好像不是好人呀,心有惴惴不安焉。

后来看《三国演义》,读到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说得是关公取长沙时,因为黄忠没有用百步穿杨箭射死他,被太守韩玄将黄忠推出问斩。正在这当紧急关头,只见帐外闪入一将,手起刀落斩杀韩玄于帐下,救了老将黄忠。这人就是蜀汉名将魏延。然而,当关羽引魏延归来时,孔明却莫名其妙“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刘备问何故,孔明说:“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故而斩之。”这显然是以貌取人性命,后来魏延算是暂时保住了性命,却从此再没有被重用过。直到诸葛亮死,魏延果然反了,并于两军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马岱受军师遗命向前斩之。

看罢自己心里面暗自思忖:分明是那诸葛孔明嫉贤妒能狗眼看人低嘛,利用权力一味打压有才之人,谁能受得了?都还以为他诸葛会看相呢,其实就是找个借口,给人家魏延穿小鞋,处处为难逼人造反!然后说是因为魏延有块自己没有的所谓反骨,所以日后必反,什么狗P逻辑。

后来就有意无意注意反骨,其实说到底就是个别人后脑勺枕骨处有一块突出的骨头,与一般常人不一样而已。但是古代为人父母的以为若生有这样的儿子日后是祸(造反者诛连九族),便常常将其弄死。但是现代脑科学证明:突出部位的大脑神经正是主管人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部分,这部分发达,正是说明此人的逻辑思辨能力极强。这种人一般都非常聪明,自我意识,天生不听话,特立独行,不轻易听信他人,当他发现比自己别人能力见识手段更高一等之后,自然不甘屈人之下,不甘落人之后,希望与人一较高下,龙战于野。

我想说得是:所谓的“天生反骨”也是人云亦云之事,不可当真。因为我就是一个缺乏逻辑、天生听话、少有见识、容易相信他人、甘于落后、愿意屈于人下、不敢与人一较高下,有天生反骨之人。

最后告诉你天生反骨之人唯一的特別之处:睡觉的枕头不可硬,否则头无法摆正平睡。

相关文章

  • 天生反骨

    文/柴郡猫 少年人的骨血中除了热爱,还有叛逆。俗语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大概就诠释了少年人的天生反骨罢。 我们总不...

  • 天生反骨

    反骨实际上就是“枕骨”,也就是以后脑勺为中心的头颅骨的后半部分。 绝大部分人的反骨基本上是平整的,毕竟,睡眠时要把...

  • 天生有反骨

    人的身体里有206块骨头,在医学上,每一块都有自己的署名。 民间说法,在后脑勺的位置,枕骨突出,那是反骨。那不突出...

  • 天生反骨 月华

    “亮日子(月亮)粑粑,照见家家(ga)。家家有有囡囡,要吃佤的(我家的)馒馒(mu,包馅的馒头)……”月色如水,清...

  • 天生反骨 庙会

    农历二月下旬,放勋家的女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从各家房里收拾到院子外头的场坝不说,只吃食就要准备上几天。 放勋妈分工...

  • 天生反骨 水鬼

    每年五月,佘家庄的初夏就悄悄来了。沙缝里的蟛蜞、滩涂上的田螺、草丛窝的青虾……天月港的潮起潮落总带着自然的馈赠。 ...

  • 天生反骨  入赘

    在佘家庄,“倒插门”是件挺丟脸的事。若非家境所逼,谁家好端端养大的男娃肯送到别的门户入赘去。抛开血脉传承、宗法礼仪...

  • 天生反骨 竹林

    在佘家庄,甭管多少,几乎家家栽竹。院后、墙角、路口、沟坎……三两株的、抱了团的、成了片的……但能被称作林的仅三处。...

  • 天生反骨 娘舅

    自古就有“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的说法。虽是讲的孝道伦理,意指如有不孝,天上有雷公看着,而在亲戚中,舅舅会第一个...

  • 天生反骨 隔离

    放勋妈央人在破落油作坊的角落里支上简易架子床的时候,小姑娘兴奋极了。她忙不迭地从衣柜里卷了包袱、斗橱里拖出小花被…...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生反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nx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