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前半生》火遍整个朋友圈,虽然追剧追到快要弃剧,不过我们今天不谈结局,不谈主人公到底是被小三还是小三,只谈谈剧里那些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的无处不在的“套路”。
-01-
故事一开始,陈俊生出轨的事实即将被戳破,他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面是从大学就在一起已经十年之久,跟着他经历从无到有却“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做不好”,完全要靠他养活的全职太太,一面是温柔体贴、和他一同在职场打拼被他称为真爱的小三。贺涵说,男人都希望老婆和小三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相交。
当东窗事发,陈俊生抉择再三,选择了离婚,和小三在一起。因为相比得到,他更害怕失去。妻子的生活完全依附于他,他一再向她保证,离婚以后她们的生活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依然每个月给她固定的生活费,他依然为孩子交纳高额的学费,她们依然还可以住在原来的大房子里……离婚,子君的一切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改变,离婚并未意味着他会失去子君。而小三凌玲在说完“我要把你还给她”以后,就凭空消失了,电话不接、短信不回、公司请假,彻底与他划清界限。他害怕失去,他不想失去他们任何一个人,于是他选择了离婚,他以为离婚只是老婆的称谓换了一个人,实际上两个人都会始终在他身边。
贺涵和唐晶,金童玉女,两个人在一起兜兜转转了十年,可贺涵依旧没有娶了唐晶的冲动。直到知道薇薇安要回来,那个始终藏在他们这段关系中的一根刺突然冒出来,他才立刻连夜向唐晶求婚。
其实他从心底里知道他们之间有很多问题,他知道他们两个都很要强,他知道他们是朋友、是战友、是伙伴,可唯独缺少了一点爱恋,他知道他们彼此间并不信任,所以十年,他们始终都没有结婚。
可他还是连夜求婚,他说,我怕天不遂人愿,我怕我们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最终还是走散了。比起存在的那些问题,他更害怕失去。所以在得知薇薇安回来的时候,他选择忽视那些他一直知道的不合适。
为什么陈俊生哪怕冒着众叛亲离的危险,忍着与儿子分离的痛苦也要离婚,为什么贺涵明知道和唐晶之间存在着种种问题,还是依然选择求婚。因为比起得到,他们都更害怕失去。《隐性逻辑》一书中说,“损失厌恶”是“沉没成本”的双胞胎,在我们做某事时会犹豫,因为我们害怕损失,会尽力避免去面对风险,无论这个风险系数计算下来有多大。
书中说,每当我们对某事投入很多精力、金钱和想法时,我们就会掉入思考陷阱:把投入当做坚持的理由,并浪费更多的精力、金钱和想法。事实上我们应该逆向思维:无论之后做了什么,过去的投入都无法挽回。忽略掉那些已经沉没的成本,观察现在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理智的决定。
如何避免进入“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的死胡同,做出一个理智的决定,书中介绍了美国社会学者发明的“李克特量表”。确定讨论主题的重要性和影响,对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和可能性进行评级,我们可以更理智的做出决定。
-02-
薇薇安喜欢贺涵,或者说任何一个女孩都会喜欢贺涵这样的男人,高大帅气、多金、成熟,做任何事都运筹帷幄。贺涵承认自己曾经喜欢过她,就因为这一点点喜欢,她执着的追求贺涵,极尽所能的破坏唐晶和贺涵之间的感情,坚信自己可以达到目的。
许多年过去,当听到他们还没有结婚的消息,薇薇安又特地大老远从香港跑了回来,企图再次阻挠他们。
可事实是,连她自己都知道贺涵对她根本没有感情,他们之间根本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是绝对的小概率事件。
为什么她始终如此笃定的相信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会发生在她身上,为什么她要一直这样纠缠不清,抓着贺涵不放?
《隐性逻辑》告诉我们,大部分人不会考虑到错误率,而高估了实际值。薇薇安因为贺涵最初的那一点点喜欢便追着不放,无视他和唐晶有着十年的感情,忽略现在他对她的避之不及。正如书中所举实验中,参试人员忽视了最初得到的有用信息,还把无用信息当做评估基础的一部分。
书中同时介绍了“蒙特卡罗效应”,即如果一件事很长时间没有发生,我们会相信这件事发生的概率更大。
面对小概率事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注意基础比率以及“蒙特卡罗效应”,从而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
-03-
结婚几年,孩子14个月,这么久以来,白光、孩子,整个家庭都始终靠子群一个人打工养活。白光生意赔本了,子群就为了他去找姐夫借钱还债;白光生病了,子群找妈妈帮他垫付医药费;即使姐姐离婚了,子群依旧为了白光去找姐夫借钱。每一次子群都哭诉日子过不下去,每一次子群妈妈都叫嚣着要她们离婚,每一次白光都在下跪承诺要痛改前非后再重蹈覆辙,可每一次子群都依旧选择原谅。每一次都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子群说,生活不就是这个样子嘛,换一个人,也许还不如现在。
为什么白光如此败类,子群却依然选择不离婚?生活中,更有甚者,男友劈腿,老公家暴,可她们依然选择不分手,不离婚,不放弃。《隐性逻辑》一书中说,我们总能为自己的决定找一个理由,即便是错误的决定。面对改变,为了确保现有权利不受损失,大脑通常趋于保守。与其在不确定的变化中花费时间精力,不如“保持原状,至少情况不会变得更坏”。
书中指出,我们的大脑习惯将原因和反应很快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因果关系”模板。同时,书中也列出了跳出“归因理论”陷阱的方法:1.追问行为的时间顺序:思考你对“原因”的认识是否仅仅建立在近期发生的行为上。2.寻找更多可能的起因:询问其他人的感觉和他们的归因模板,从而改变关联,将自己从“归因理论”的过快反应中解放出来。
-04-
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件事情、我们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具有关联性,都暗藏着隐性逻辑。实际上,生活中充满套路,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很多人因为缺乏“套路”而苦恼。然而,比缺乏套路更糟糕的是迷信套路。很多人发现某种方法有效,就一窝蜂地去模仿,而不是去思考方法背后的逻辑。《隐性逻辑》一书,让我们认清事实,避免“被套路”。
除了上面几个例子,书中共列举了21个问题,如:
“为什么总是在找别人的问题?”
“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贴标签?”
“为什么多数人的只会更高一筹?”
“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被熟悉的事物迷惑?”
“为什么薪水涨了,依然要跳槽?”
“为什么独自能代替大脑做决定?”
“为什么聪明人更容易陷入僵局?”
“为什么智商越高,创造力反而越低?”
针对每一个问题,书中都列举了大量更优思维的例子和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在关键时刻正确思考,做出更好的判断和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