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争取到一个月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在即将开始休假的前两天想了很多,全部都是关于接下来的这一个月我该怎么利用?这一个月结束时我与现在的自己能有什么样的不同?一直以来读书特别慢,每次看见网友列出过去的某个时间读过的100本、200本书,自己总是免不了走进自卑的胡同出不来。每当陷入这样的局面,自己好不容易一页一页读到一半的书又放在一边没有动力继续往下读。我有一个在专业方面特别优秀的男同学,他的专业是骨科,他看书的速度就跟我所说的网友差不多,前两天与他交流他是如何读书的,才发现,我耐着性子坐在书桌前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之外没有在阅读所读完的一本书,在他看来也只是两三个小时就轻易搞定的事。
《超越自卑》从休假的第一天—8月1号开始,我就打算一本书一本书的啃,想着这个月过去无论如何一定要搞定30本书,也就是一天一本的速度。第一天的情绪很高,耐着性子抛下手机和一切的杂念读了整整一天,也就是那种除了吃饭睡觉都在读的方式啃完了一本书——超越自卑。虽然一本薄薄二百来页的书,使出挥身解数花了7个小时把它过了一遍,但这是自己第一次一天读完一本书,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小兴奋的,这样小小的成绩,让自己有了这样开始第二天的勇气。第二天我选了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外封面看起来以为是略轻松的一本书,没想到国语大师就是国语大师,一本休闲文学的书也写得如此深奥,对自己这种反应慢读书慢的人来说还是稍显晦涩,用了很多方法让自己静下心来,比如说变换各种看书场所,交替使用各种读书姿势,带上隔音耳塞等等,一个白天终于爬到了半山腰——读完一半,此时的自己其实是有点疲惫的,陷入了厌读的状态。
《生活的艺术》既然读不下去,那就走出去跟朋友聊聊如何读书这回事吧,所以就找了上面说的那个骨科男,跟他说昨天断断续续花了7个小时把一本二百来页的书看完了,对于蚂蚁速度的自己,其实是有点小骄傲的。但当我问到他是不是两三个小时就能读完这样的一本书,他说差不多吧,我说你是不是看书的时候一目十行,脑子反应特别快,他问我怎么知道,我哪里是知道他是这样的情况,而是所有读书快的大牛都有这样的特点。本来问这几个小问题以为能得到他否定的回答诸如“没有啊,我也没这么快”之类的话,但未曾想到他比我想象的还要厉害,说他一天要是像我这么严格地坐在书桌前读书,这样的书籍一天下来能够读好几本。本来就被一本《生活的艺术》搞得情绪上疲惫不堪的自己更加疲惫,想着照着自己半个小时读十几页的速度啃下去,一个月根本读不完30本书,每次30分钟的计时闹钟响起,看着自己读过的十几页书,心里满是恐惧和无奈,越来越提不起继续往下读的兴趣,最后读了一半的书又被自己扔在一边。跟他说自己的真实感受——交流之后更加没有读下去的信心了,心情乱糟糟的,感觉自己转行文学的路遥遥无期,一望不见底,顿时更加焦躁起来。他立马话锋一转开始安慰我,说他以前看书也很慢,只是在大三那一年开始,每天看很多书,加上后来每天看新闻和评论,所以把速度练到了今天的样子。他告诉我目前最重要的是沉住气继续读下去,这还刚第二天,当你读完一个星期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有一些改变,当你读完这壹个月,你会发现你进步很大。我一方面相信这只是他的安慰之词,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些话也的确不是没有道理,于是处在这种半信半疑之中又接着没有读完的《生活的艺术》硬着脑门往下读。
为了速度,不得不承认,其实有些地方是根本没有读懂的,只是让其在自己的眼前过一遍而已。就这样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地到昨天才勉强把这本书啃完了,严格算起来,这本书花了自己四天的时间,总共耗时11个小时,平均每30分钟读15页。虽然读完了,但终究没有读完第一本书之后的那种喜悦。回望这四天,我实在焦躁中把这本书读完的,这种焦躁,追究起来,是来自内心耐心的缺乏,定力的缺失。总结下来,是自己抱着一颗急功近利的心在读,太想看到自己的进步,一味地追求速度和产量,试问这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炼钢运动有什么区别,到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堆假象而已。
直到昨天晚上偶然翻到李笑来老师所说的出售时间的三条铁律之一——耐心比什么都重要。回想自己这几天的行为,不就是在追求速度快吗?不就是在追求读得多吗?不就是想在短时间内就像看到成果吗?但是,仔细一想,这几天读的这两本书自己又真正吸收了多少?读懂了什么?除了用一颗高度紧张的心训练快速认字之外,这两本书留给自己的还真是所剩无几,说得难听点就是花了四五天时间练习快速认字。这才明白过来,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是要不得的,感觉就像自己骗自己盖了一栋空中楼阁,最后是如何倒塌的都不知道。所以,从今天起,我要重新静下心来读书,并不要求自己必须每天一本书,而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提高阅读速度,我想其实也不必刻意去注重速度,书都是相通的,读得多了自然能够相互贯通,那时候速度自然就提上去了。目前我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一本一本读下去,一本一本地读懂。就是这样,耐心比什么都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