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家族清明酒清明会都没有了,传统的家族纽带关系已经疏远疏离。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整个家族男女在清明祭祖这件事上都表现出高度的统一协调与合作,他(她)们出米出钱出力祭祖扫墓,一切井井有条,搞采买的,做饭的,洗菜的,放鞭炮的,各司其职,搬出各自家里的桌椅板凳碗筷聚餐,几桌子,几十桌子人就餐的热闹场面,既便平常有点摩擦与不快,但在这一天都表现出空前的团结与平和,毕竟是一个祖先的后人嘛。
然而时过境迁,人心已变,更难有在长辈的带领下浩浩荡荡上祖坟扫墓的场景,也不再有热闹的清明酒清明会的样子了。
主要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传统农业社会瓦解,以前大家大多在家务农,一招呼能彼此呼应并立刻行动,能达到统一协调与合作,而现在经商的打工的都各自西东,时间上空间上难得统一与协调。
另一方面,心里心态方面的变化,农业社会较繁重落后更需要整体抱团合作的力量。农业社会崩盘,不再需要集体的力量,贪富分化,心里心态有所变化,彼此不再需要合作与协调,更强调个体的自由与主张,甚至是亲兄弟也不再和在一起扫墓。
当然,不完全是,但总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变迁,古老的传统的东西在流逝,家族纽带关系在稀释在疏远在疏离。
与一些姓氏在搞宗祠讲家族亲情不同,我身边见到的这些家族虽然人丁兴旺,但在清明祭祖这件事上是各自的,分开的。
如果一个家族在清明祭祖扫墓的事情上都不能组织统一起来,那么在其它的事情上还能有多少团结与协作?族谱上的关系图,一个祖宗沿袭下来的一个姓氏已是一盘散沙,那么平常更难得一见彼此的关照与互帮互助。
清明时节在祭祖扫墓的问题上,可窥见中国家族关系的一系列亲情纽带的变化,不是加强而是疏远疏离。
这种的变化不知道是令人高兴呢还是让人有隐隐约约的担忧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