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期TED演讲,嘉宾是“辩魂”黄执中,在这里他认为,辩论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这让我深受启迪,忽而想到是不是以辩论的思维,重新发现极具辩论趣味的主题,譬如说爱情,今天我们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梁祝的故事源尚未考证,但东晋时已家喻户晓。
故事要从梁、祝成为同学时讲起,同窗三年的梁山伯,竟未能认出祝英台是女儿身,这其实让人困惑,纵然冬天衣服多,夏天总该能认得出吧,不过古人自有办法,姑且不去追究。恰同学少年,一起研究学术、切磋武学,最好的年华,遇到最对的你。
后来,祝英台家中有事,便中断学业回到家乡。在一次回家探亲的路上,梁山伯按祝英台给的地址,找到祝家探望同学。这时才发现英台竟是女子,便迅即想要提亲。怎奈祝家早将女儿许给了马文才。最终梁祝双双殉情、化蝶。马文才则随白袍将军陈庆之战死沙场。
故事已经讲完,现在静心来分析这个故事。从时间上看,梁祝是否相识早于马祝不敢断定,但二人先于马文才而相处、相知,这点毋庸置疑。从三年相处看,祝英台应当是喜欢梁山伯这类型的男子,好学、勤奋、有才华……如不出意外,二人学成归来,当可成就一段良缘。
只见那马文才,狭路相逢一声吼,非要抢占先机提亲,可以想见的是,马文才也是喜欢祝英台的吧。只可惜传说中的马文才,完全不是祝英台喜欢的类型。胸无点墨、不思进取、纨绔子弟……所以祝英台的选择,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歌可泣的。来,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假如面对的是两次制考三等这般的苏文才(东坡),祝英台依然选择梁山伯,爱情在此刻降临。
可假定如若成立,现实将会是另一种可能,当更勤奋、更博学、更有才华的苏轼出现时,祝英台可能会纠结了,扪心自问,初心喜欢的是才华,还是梁山伯这个人?如果是前者,那么恰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切都理所当然、没毛病。如果是后者,纯良的爱情降临。
再来,让我们换一种出场方式,如果你是马文才,是你先与祝英台相识,是你先提亲的,你也喜欢祝英台,想与长相厮守。怎奈有生之年、狭路相逢,杀出一个梁山伯,英台没有变依然会被山伯带走,当你愤恨之时,是否也曾想过,谁让你不是苏东坡呢?
转眼一千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仍然赞颂梁祝爱情故事,我们赞颂的是梁祝还是爱情?大抵都有吧。爱情这件事情本就说不清道不明。你爱我美貌、爱我博学,可只要拉长时间、放大空间,终有一天、终有一地,你会发现,比我美貌者众,比我博学者多,曾经那么爱我的你,还会爱我吗?
差不多能给出两种答案。第一,爱情的本质是我和你。所以我爱的始终是你,美也是你、丑也是你,博学是你、白痴是你,我会依然爱你。第二,爱情的本质包含代价。我们今天大多不愿意将纯良的爱情与代价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那换成牺牲也是一样。选择爱你就会有代价、有牺牲。所以没有关系的,更美、更博学、更好的人出现,我也愿意一直爱你,这便是我爱你的代价。可残酷的现实,往往是第三种答案,喜新厌旧者众,白头偕老者寡。但是我想不管多艰难,我们坚持爱情,决不是因为她轻而易举,不正是因为她困难重重吗?
倘若深究爱情这个词语,你会发现当代的爱情,其实用爱这个字早已不准确,爱其实是很宽泛的,你可以爱一般人,比如“仁者爱人”;你可以爱小孩,又如“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你可以爱兄弟,再如“兄爱弟敬”;你甚至可以爱莲爱菊花,如“陶渊明独爱菊,吾独爱莲”。
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当代爱情,那么在我看来,“知己”是比较妥帖的。人生得一知己足以,知己大多用来形容同性,古代多指男子之间惺惺相惜。今天我想借这个词语,用在男女之间,以平等之心,感情深入交流,相处愉快舒服,我的过去有你懂,你的未来有我陪,互相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以为这可能就是最好的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