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当朋友圈被“马老师”退休的消息刷屏时,我却想写点什么“怀念”一下我的那些老师。
TA们不是传统意义上“教书育人”的先生,或许直到我把TA们写进这个短述的这一刻,TA们都还不知道,自己有意或无意间的一些言谈举止,在过去8年中的某个时刻或者某段时间里,成为了我的指路明灯,引领着我走过了那一段段或茫然失措、或踌躇满志的职场时光。
L君和他的“满江红”
2011年年中,从天津来到北京的我误打误撞进入了P公司。在战战兢兢打了几个月Mo-call后,终于被彼时身为部门副总监的L君从电话的“汪洋大海”中捞出,转头“扔”进了稿件和方案的海洋。
虽然现在无从得知L君在看到我第一篇“大学演讲稿”式的公关稿时是怎样的心情,但从其从第一个字修改到最末一个字的“满江红”的批注看来,他应该很后悔为啥不干脆直接把我从21楼扔下去。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延续着这种“写稿子——满江红——改稿子——再满江红”的循环,直到红色批注逐渐从WORD文档转移到PPT文档,然后再次开启一轮新的互虐循环,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从一枚公关菜鸟进阶成了项目助理、项目经理。
L君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逐字逐句修改的认真劲儿,还有他“可怕”的工作习惯——在全权接手第一个月费客户前,L君特地给我看了此前他服务月费客户的文件夹和清单,客户的资料、竞品的信息、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和客户相关的动态都分门别类汇总在案,更别提每周一的计划,每周五的小结,每月的工作汇报,每季度的创意方案等等,事无巨细,条理清晰,让我叹为观止。
T小姐、G小姐、Z小姐以及Y先生
在无数次回忆在P公司工作的经历时,我总会对当时的“金融四杰”津津乐道,也无数次感慨在P公司和老四部最鼎盛的时期能够遇上这一群既有能力,又有态度,三观超正的行业前辈。
T小姐是当时部门的PPT大拿,能把PPT做出视频般的炫酷,而在这个特技背后,是T小姐细节控的工作狂本质,任何项目放到她手里,都能从大框架到小细节一丝不苟,事无巨细。
G小姐是出了名的“BD+策划”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复合型大拿,经常是一个创意砸下来,令人拍手叫绝的同时也在懊恼这样的好点子为什么不是自己提出来的。有意思的是,兜兜转转几年下来,更深入地了解G小姐反倒是最近这几年,从而也领略了她在选人用人管人上的过人天赋,以及在世事皆浊的情况下难得的一颗赤子之心。
Z小姐是一个人战斗成一支队伍的典型代表,在办公室里甚少见她说话,总是埋头在做这个客户或者那个客户的各项繁重工作。当时部门有一个难搞的出奇的客户,却偏偏折在了Z小姐手里,非她不签,也算是一桩传奇。
Y先生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很神奇的存在。作为部门领导,Y先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外开拓客户,出现在内部的绝大多数场合都是聚餐买单,或者大老板批评时顶雷,又或者是客户投标时的“必要观众”。因此被我视之为“吉祥物”般的存在。Y先生之所以能进入我的鸣谢库,原因是某次聚餐后他的一次关于“职业感”的心得分享,原话记不太清,但大意是,职场上讲感情,但是更讲职业感。所谓职业感,就是身为职场人的一种自觉和分寸感,譬如对上层的敬畏心,对工作的责任感,能排除个人好恶执行到底的能力等等。
人常说,进入职场的头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你能力成长的起点,锻造了你的职场思维,培育了你的职场习惯,这些都让我无比感谢在职场初期能和TA们相识。
“妇女之友”D先生和他的吸引力法则
D先生不姓D,只是日常称呼使然。遇到D先生的时候正值我产后“放纵期”,从脸一直滚圆到脚趾头。记得当时D先生把我上下打量一番,以一副怜悯的口气说“欸你知道吗?妈妈是儿子的第一个梦中情人……”。虽然他没说,但言下之意我已经听了出来,意思是——就你这个球样儿,赶紧别祸害你家孩子了。
也就是在这样的“鼓励”下,我开始了减肥的征程。而在减肥的过程中,身为“妇女之友”的D先生也从个人妆容、工作方法上对我进行“洗脑”,比如要化妆,要带隐形眼镜,要穿职业装,蹬高跟鞋,大有一种要用意念打造出理想的职场女性的气势。可惜的是,在我的懒惰面前,这部分攻势收效甚微。
尽管没能从外表上把自己锻造成D先生口中理想的公关行业精英女性形象,但在我内心深处,D先生所“鼓吹”的吸引力法则直到今天还在起着重要作用。所谓“吸引力法则”,说白了,就是你想要什么,就尽管去想,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就一定可以心想事成;你想要成为谁,就照着TA的样子去努力,总有一天,你会变成你希望成为的人。看似中二的法则,却有着不可言说的神奇力量,只要你相信,你就能感受得到。
Z女士和她的“向上管理”原则
和Z女士结缘还要归功于此前服务的客户。在后续若干年的相处过程中,Z女士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要数她的管理原则,特别是向上管理的原则。我曾经听Z女士讲过她的故事——空降至一个企业,身边留下的都是刺头儿和关系户,眼前却是一片百废待兴的品牌工作:从第一篇稿件开始,到第一个成形的LOGO、到企业网站第一次改版、第一份VI手册的制定、第一本行业调查报告、第一场行业论坛,再到如今的全媒体矩阵、年度品牌活动体系,这一步步走来,可以想见Z女士的艰辛,尤其是面对那位一知半解却十分强硬的领导的时候。从磨合期的事无巨细的汇报让领导逐渐放手和放心,再到用专业经验对领导进行影响和引导,甚至会因为某些项目和领导进行据理力争。
和Z女士之间有过几次“非抱头但痛哭”的经历,起因都是感觉自己工作上受了委屈,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哭完之后,Z女士告诉我,与其等领导主动走近和关怀,不如学会适时向领导展示自己的成长和成绩。刻意“邀功”不可取,但聪明的职场人会用恰当的方式走近领导,让领导了解自己。感谢和Z女士相识相处的这几年时光,她让我明白了——向上管理是一门技术也是艺术,是相互博弈也是相互成长。
一丝不苟的S先生和他的“道德论”
我经常在想,S先生一定能成为我这鸡飞狗跳的职场岁月中一位一丝不苟的“奇葩”存在……骂人不带脏字儿,说话必拽文词儿,压根开不了任何不着边际的玩笑,一本正经到三句话内必定把天聊死……
就是这么一位貌似极其无趣的人,却有一项宏伟的愿景——帮助好公司成就伟大的品牌。在他看来的好公司是三观正确的公司,不作恶,对社会释放善意和正向影响力。在他看来,在资本的潮水退去后,唯有正确的价值观能支持一家企业走得更远。
为企如此,为人更当如此。因此S君整出了一个“博观十条”用于告诫自己和公司的全体同仁:
大道至简,与君共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职场8年,不长不短的岁月中有幸与这些“良师益友”相遇。正是因为深谙“职场上没有人有义务教会你任何东西”这条原则,才更明白TA们的可贵。
8年之后,以这篇文章以及之后不定期的线下培训作为起点,我也会开始尝试将我所思所想,将这8年走过的弯路和坦途进行分享,欢迎持续关注!
在教师节的最后一个小时,祝我的老师们节日快乐,万事顺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