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个星期,小久在朋友圈晒了一组特别好看的照片。
倒也没什么,就是和平时画风不同。
所以引来同事们的阵阵讨论。
小久弱弱的跟我说:姐,我忘记分组了。
我之前也对朋友圈分过组,一个叫“岁月静好”组,一个叫“lady gaga”组。
后来因为加的人越来越多,有的时候忘记及时分组,经常发串了……
所以我干脆取消分组,于是朋友圈明显发的少了。
小久说,她在她的朋友圈里已经很低调了,遇到我和兔子,发现我俩更低调。
哈哈哈哈。
所以,朋友圈分组应该是常态了吧,大家在不同社交app呈现着不同的人格,有的压抑自我,有的则彻底放飞。
不过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当这些“次元壁”被打破的时候,另一种人格不小心暴露在不应该暴露的地方。
02
说起不同的app,我们的公众号都是不同画风。
微信里的我们文艺小资。
微博里的我们书香扑鼻。
抖音里的我们憨憨逗比。
……
我本人也差不多。
微信里的我是公众号推广加精修美图。
微博里的我是忧国忧民加爱豆追星。
抖音里的我是晒娃AND晒娃……
结伴而行的旅行,一路花开
我之前看过知乎上的总结。
大部分人在朋友圈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转发公司新闻、行业信息,旅游时发看似随意实则精修的照片,有恩爱的秀恩爱,有娃的晒娃,都没有的就晒猫晒狗晒花晒草……
微博就暂时远离家人和亲戚,可以稍微放开自我,不过大部分人也只是个“转发点赞党”,转爱豆、转抽奖,或者转段子加一串“哈哈哈哈哈哈哈最右哈哈”。
在号称“精神病角落”的豆瓣,彻底放开自我,加入各种吃瓜小组,天天等着实锤吃瓜。
这些千奇百怪的人格分布在不同app上,背后却是同一个人拿着同一个手机,切换着程序:刚在微博转发完一条“哈哈哈哈哈哈”,切换到豆瓣就开始伤春悲秋。
为了维持住分裂人格,我们在社交app上越来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要不是因为人和人的关系太复杂了,谁愿意这么麻烦,把不同的自己存放在不同的地方呢?
03
我们之所以会在社交网络上分裂出那么复杂的人格,是因为曾经虚拟的网络正在变成生活本身。
我记得我小时候刚开始上网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所以我就变成网吧的常客,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打游戏,但是也会聊天什么的,那会流行的还是聊天室和BBS,顶着一个无人知晓的网名,没有人知道谁是谁,所以现在大家回忆起自己的第一个网名,往往到要笑个大半天,太“非主流”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只是需要一个日常生活以外的空间,躲开来自现实的烦恼。
在真实世界中,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身边的人,无论是父母、亲戚还是领导、同事,而在网络中我们却有充分的自主权,我喜欢就关注,不喜欢就取关,我们接收着和自己相似相近的观点,结交和自己合得来的朋友,和外界有清晰的界限。
我们的需求从来没有变过——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日常生活以外的空间,可以不用那么在意自己的形象,不用照顾那么多人的面子,可以不用那么累。
原来的社交网络不够用了,我们就会去找别的空间、别的app,网络就重新变成了我们暂时脱离现实的地方。
只不过,要千方百计躲开熟人的眼光。
这种“人格分裂”不是病,也不是伪装,而恰恰是:我们率性的自我,在不同地方享受着独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
所以,网络“人格分裂”就分裂吧,
分一分,裂一裂,更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