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冯志亮先生谈撰写回忆录的意义:记录历史教育后人
- 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
-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冯志亮教授评《历史的回声》
-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谈孔子:孔子的“
- 冯志亮先生——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著名姓氏
-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教授谈个人传记的写作
-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谈孔子:以人为实
-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姓氏文化与家谱文化
-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点评《我的六十年
- 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谈孔子:天人合一
一本好的回忆录,它能留存记忆,这本回忆录中的记忆片段,有一条脉络清晰的时间线已经被理清,它不敢说就是上乘佳作,但是要有条理、成体系;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事件照抄,更多的是当时经历现场的当事人对它的印象和感悟。
它可供分享,表达感谢,是一本可供分享的精神读物。用最真诚的方式,告诉那些帮助过你的人,你从不曾忘记他们。昔日他们用坚定的陪伴,支撑你走过人生路途的艰难一段;今朝再多物质的给予,都不如这一句亲言的感谢,言微,义重。它更成为了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拼图。
它帮您传承。这注满了精神与情感的回忆录,将以最有效的表达,承担起家风传承过程里,对子孙后代精神教育的责任。您无法预知此后您的子孙将从中体悟几许,这体悟又将对他们的人生路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您可以望见这个好的开始,望见那些好的东西,从您对这责任承担的肩头,传递至他们手中。
中国当代史是发生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急剧变动的大时代的历史。置身其中的人们,将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所见所闻的人与事,所感所受的情与理,以回忆录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是丰富我们民族记忆,提供文化积累价值的极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薪火传递的文化使命。当代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历史变迁,是三千年未有过的大格局。我们置身在这个社会历史变迁过程中,所经历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其复杂性可能是后来人难以想象和难以体会的;同时,由于这是一段在跌宕起伏中疾行的历史,历史场景变动极为频繁,不免会给后人留下许多空白。所以,每个历史的经历者都有责任为后人存史。所以,中国当代史的存史活动极为重要。每个历史的经历者都有为后人存史的道德责任。
当代人要写当代史写回忆录,立刻得到了学界同仁广泛赞同。足见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否为后人提供一个真实的历史样本,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鉴往知来的历史感知能力。一份留有许多空白的历史记录,会造成人们对历史的误读和误解,甚至会对后人的历史观产生严重误导。这从我们代际传承的文化责任来说,则是“罪莫大焉”了。然而,复原历史的工作难度很大,仅仅靠留有大量文献档案材料和影像资料是很不够的,还得需要知情人的说明和补充。档案中保留的原始文字资料和当事人追记的回忆录,是复原历史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如果把档案文献资料当作历史现场的物证,回忆录就是历史现场目击证人的证词。历史不仅是档案文献,更多的是表现在字外文章上。当事者和知情人的记述,有着档案文献资料不可替代的存史价值。
第一,档案文献对历史的记载是有限的,文字记录缺失,文字记录不存,文字记录有误,这在历史学研究领域都是屡见不鲜的。
第二,档案文献中记录的资料,有许多是经过选择性处理的。有些重要的历史细节可能当时没有记录下来,也有些是在选择性的记录过程中被过滤掉了。
第三,档案文献的记载对当时历史场景往往忽略不记,而这样的历史场景可能是比文字记载还重要的历史记忆,离开了这些场景就有可能说不清楚历史事件发生的真相,后人很难具有那种生动具体的历史现场感。
第四,档案文献是对当事人已经表现出来的言行记录,在这些当事人言行中的情态、感受和复杂的思想动机,是不容易把握住的。这就需要通过当事人的回忆作一补充,才能窥其真意。
回忆录的存史方式,最适宜保存历史发生过程中的情态。“情态”反映的是人们在历史现场中的历时性作为,描述在历史事件中不同当事人的态度、神态、言行等等现场表现,是复原历史中最难把握的知性方面。对于历史发生过程中的“道理”,后人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是能够认识清楚的;但对历史发生过程中的“情态”,则是后人难以准确摹写和真切感受到的。
梁启超先生论史,最注重历史的情态。认为情态是“过而不留”的事情,文字传写困难,为史者“摹体尚易,描态实难”。历史的知性本是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历史记述一旦缺乏情态,也就成了所谓“得肉遗血,得骨遗髓”的粗劣摹本,论人述事自然不免是隔靴搔痒,得理而不得其形,得形而不得其神,历史也就成了一部生硬刻板的概念化的“八股文”。
或许正是由于过去的历史撰述过于刻板,近些年来又有纪实文学题材的历史作品大为流行。此类作品于史实之外,施之于作者的个人推断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平添一些情景描述和人物心理分析,以求得历史的生动性。但这种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得来的历史生动性,最容易误导不熟悉历史的读者。这种例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我们读史,每每遗憾前人记载的罅漏模糊。所以今天存史,就要尽可能地少留下给后人的遗憾。当代人写当代史,历史当事人都在,可以相互补正,有着后人所不企及的即时性优势。回忆录是当事人为历史留下的文本。在当代人写当代史中,回忆录是具有个人亲历特点的历史发言稿,对历史细节的披露最为详细,表达感情最为真切,有不容忽略的存史价值。
相对于复原历史的全面性、准确性和丰富性的要求而言,每个人都受到时空限制,所经历的都是历史的一个断面。在同一个历史的场景中,是处于漩涡中心还是漩涡边缘,是主动地顺从时势还是被动地接受时势,是在台上充当主角、配角还是在台下的观众,是正面人物还是反派人物,是高层人物还是底层草根阶层,大家的历史感受是很不一样的。由于在历史中所处的方位不同,有的大堂正景,有的旁门侧影,但各有其存史的价值,当“正景”和“侧影”合一时,历史便成了“全景”。所以,历史需要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叠映,才能达到整体的复原效果。历史是属于国民的公共领域,每个人都有言说历史的话语权。不论人物大小、贵贱、贫富、正反、主次,只要是历史的亲历者,都可以讲述自己经历过的历史。这是历史话语权应有的平等之义。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更有资格作为历史现场的目击者讲述这段历史。从存史的要求上说,只有历史中的不同角色都有所体现,才能完整地呈现历史发生过程中的情态。
在历史研究中,一向有“孤证不立”的老话,需要旁征博引以求真实。从存史的意义上说,不但需要大人物的回忆录,也需要小人物的回忆录;不但需要正面人物的回忆录,也需要反面人物的回忆录。从存史的价值上说,既不能因人废言,也不能因事废人。无论是出于自我标榜的需要,还是出于自我辩解的需要,其主观动机如何,并无大碍。有公心固然好,存私心也不怕,都可以将自己经历的历史写出来。只要能够公之于众,公众自会有鉴别能力。史学一途,本是公器。各种类型的回忆录越多,对校正历史记忆所起的作用越大,越能接近历史的庐山真面目。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冯志亮先生是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亦是一位古体词人和家史家谱研究专家。冯志亮先生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余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