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剧猛然让我想起柴静《看见》里的两章:《双城的创伤》和《沉默在尖叫》,前一个是关于双城这个地方一宗几个孩子接连自杀的案件,后一个关于家暴。她在书里写道
做完《双城的创伤》后,我有一个感觉,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家庭是人类生活最亲密的部分,为什么会给彼此带来残酷的伤害?这是个很常规的问题。但爱伦堡说过:“石头就在那儿,我不仅要让人看见它,还要让人感觉到它。”
这部剧的成功之处在于,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一个普通的育儿的母亲在家庭以及在其日常活动的圈层内所受到的无形的压力,不仅让人看到了,还让人感觉到了。
丈夫的一句不信任的盘问、婆婆的看起来温和的要求,这些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细枝末节,被镜头扑捉到到,重构再展现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其日积月累所产生的影响。女主角最后在陪审员讨论室里的这段话让我感触颇深:
![](https://img.haomeiwen.com/i5408217/520be077665dd6b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408217/db9bb0819475e47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408217/815aff3ea6ca66d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408217/7841732aa4593845.jpg)
我没有身为人母,没有带孩子的经历,或许还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可以想起以往跟带孩子的姐姐相处的一些片段:姐姐带小外甥到家里来住,小孩子半夜哭闹不止到我被吵醒的时候,还是无法抑制地感到一阵烦躁,尽管话没出口,潜意识里是在怪她这个做母亲的没把孩子哄好;奶奶前几天打电话来说姐姐晚上带孩子到广场玩,结果接了一个电话的功夫,小外甥不见了,最后报警后警察找了一个多小时才在马路对面的一个街道旁找到了他。尽管事情已经过去,我在电话这头还是听得心惊肉跳,脑子里涌出来的都是:姐姐怎么能这么粗心大意!在外面怎么能有一刻眼睛离开自己的孩子,太不应该了!!!完全没有考虑她当时该是经历了多么惊慌失措的心理过程。
回想起这些经历,我才有些理解女主角那句「只要在一个环节上出了差错,就会感觉大家都在离你远去,远到声音都遥不可及」。
中国人常讲「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可是事实情况常常是「严于待人」,特别是待一个母亲。
我总觉得,许多事情归根结底都归到「理解」二字之上,可是这看起来简单的两个字,其实最难。对于「人和人之间能有多大程度的相互理解?」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其实很悲观。
影片的结局有些过于美好,前五集所展现的问题远远不是最后十几分钟的几句话、丈夫的一个拥抱、他人的一个笑容能够解决的。
可是哪怕只做到一点让「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在我看来它就是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