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空性见,空性见顾名思义就是见空性,也就是见道。能见道是我学佛的初心和梦寐以求的事。前半生我行路多艰,诸般不顺。我觉得这就是缺乏智慧的表现。中医有句话叫缺啥补啥,因为缺乏智慧,所以我对智慧尤为希求。我觉得能见道才会有智慧。所以我渴望见道。
学完本节课弥补了我认识上的缺陷。虽然一直学中道正见但指导我心行仍然是边见与邪见。之前我看问题往往偏执一端。比如听某人说了一句话,不关注这句话的意思,而先问它的出处。假如是名人说的。就觉得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名人效应嘛。再比如我之前做外汇的时候,渴望成功而惧怕失败,失败的时候根本不能接纳。殊不知成功和失败犹如硬币的正反面。有成功必然就有失败。这是我认识的误区。再者青年时代我也是追星一族。觉得我崇拜的星是完美无瑕的。不允许别人说他哪怕一点点不好。现在想想除了佛陀哪有完美无瑕的人呢?就算古代的四大美女也有不同的瑕疵。西施犯有心绞痛,貂蝉有狐臭,杨贵妃是个胖子,昭君一女侍二夫。还是父子。再者即便现在是美女,将来也有年老色衰的一天,说的好听一点,美女也是一堆器官和合的产物,就像某位大德所说好看的皮囊包裹的是一堆又脏又臭的粑粑,想想确实是这样。九孔长流不净还有啥好眷恋的呢?
这节课小组修讨论的很充分,但气氛颇为凝重。我想首先这和三班的前途命运不无关系。假如三班在三个月后解体那我的出路又在哪里?我已经习惯了很多习惯。很难想象我去四五六七班的样子,从头再来我又缺乏勇气。再者书院学佛这三年我倾注了太多的精力,我想除了高考我还从来没这么认真地对待一件事情。所以我对三班有太多的期许。假如在我在的时候瓦解,确实心有不甘。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我在三班就在,或者三班在我就在。
事后我认真的反思了一下,拿本节法义照照我的心行,立马原形毕露。这节课学的是空性见,我还执着于这种三班要永久存在的常见,这不是莫大的讽刺吗?套用金刚经的公式来解读一下,三班,是名三班,非实三班。三班只不过是因缘际会下条件和合的产物而已。这是三班诸多师兄共同选择的产物。它可以兴盛也可以衰败,允许存在也应接纳瓦解。它只不过比二班晚半年而又比四班早半年而已。三班也不是哪一个人的三班,它还可以在原班人马全部退出的情况下,再重新补入15个人,仍然叫三班,它也可以因不足8人而解散,成为曾经的三班。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出现。那我为啥又执着三班恒长存在呢?当我想明白了这一点,心结也打开了,无论三班在或不在,我与师兄们是聚是散都是缘,不是一直倡导尊重缘起吗?想到此我也没啥好执着的了。即便三班不在了,难道我就不学佛了?我想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不奢望做别人的榜样,只希望不拖那些进步师兄们的后腿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