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主要道颂》第1讲

《三主要道颂》第1讲

作者: 妙行如涣 | 来源:发表于2020-09-11 13:03 被阅读0次

    我们这一次的菩提静修营的主题讲座,选择了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关于宗大师,这个道次第系统的著作有三部,由他最早年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然后又在《广论》的基础上,提取它更纲要性的内容,撰写了《菩提道次第略论》。这个《略论》也是我这几年,把它作为重要的弘法内容。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三主要道颂》,《三主要道颂》是宗大师晚年的著作,他是提取了《道次第》的精华,三个最重要的内容撰写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透过《道次第》《三主要道》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解佛教修学的精髓,这可是一个快速的方法。为什么我们这几年要重视道次第的弘扬,原因是因为,我们知道佛法博大精深。当前,我们流传在世界上的佛教有三个语系,有我们汉语系佛教,还有藏语系佛教,还有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就是以我们汉传地区中国佛教为主,像日本、朝鲜都是属于汉语系佛教这个系统;藏语系佛教是西藏地区为主,像目前流传在不丹、锡金,包括现在在欧美国家,藏语系佛教影响也蛮大的;还有就是巴利语系佛教,我们也称为南传佛教,南传佛教是目前流传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的佛教。那么每一个语系的佛教里都有很多宗派,就像我们汉语系佛教里,就有八个宗派,大家比较熟悉的像净土宗、禅宗、还有唯识宗、中观宗、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密宗,我们面对的是这么多的宗派,,这么多的法门,所以很多人在信仰的选择上,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每个人内心里,每个人都有一个混乱的内心,在混乱的内心里,都有很多不同的需求,我们究竟如何来选择生活的需要,究竟如何去选择一种正确的信仰;这个问题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也会存在很多困扰。那么这个众多的经纶,众多的宗派,众多的法门之间,有没有他共同的核心,这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如果我们了解了佛法的共同核心,其实我们今后不论学习什么法门,不论学习什么宗派,你将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这样你在学习佛法上,就不容易产生混乱。则的话很多人学佛经常会学的很矛盾,感觉各个不同的经论,不同的法门,在说的都是不同的内容,竟他们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往往搞不清楚。因为过去的佛法非常重视方便,我们知道佛教的弘扬过程中,有两个主导思想,这两个主导思想一个就是契理,一个就是契机。契理当然就是要合佛教的真理,你所传播的这个佛法,没有变味,没有偏离。契机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适合不同的文化,不同众生的根机,后建立不同的表现方式。当我们没有了解佛法核心的时候,我们面对太多的表现方式,面对太多的说法,难免会产生混乱,所以了解佛法的共同核心,了解佛法的核心要素,我觉得这对于我们,尤其是今天人学习佛法是特别的重要,佛法虽然有很多的宗派、语系、经纶,事实上他为我们众生提供了主要是两条道路,这两条道路就是解脱道和菩提道。

    我们目前流传在南传的佛教,南传佛教的这个系统,他的整个教义是偏向解脱道的修行,流传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这两个系统,他是比较偏向于菩提道的修行。什么叫解脱道,什么叫菩提道,解脱道就是走向解脱的一条道路,这正是学习佛法的核心目标。三乘佛法,我们讲佛法有大乘和小乘,但他有一个核心的目标就是要解脱。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其实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都有解脱的愿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佛法讲的解脱,从实质上来说,那就是解除我们生命内在的迷惑,所谓迷惑就是,看不清楚自己看不清楚世界的这样一种状态和烦恼,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所以才会不断的给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断的制造烦恼、制造生死、制造痛苦、制造轮回。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想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都会认识到解脱的重要性。就像我们有的人在社会上,平时因为繁琐、繁杂的工作,把自己的心搞得很乱,有很多烦恼,希望到寺庙来静静心,静心的实际意义是什么,那就是希望摆脱自己内心的这种浮躁和烦恼,其实这也是解脱的一种表现,所以解脱对我们每一个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应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中,多少都会有这样的要求,当我们累的时候,当我们烦恼的时候,当我们迷茫的时候,当我们困惑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解脱,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找不到一种究竟解脱的智慧,我们有可能采取更多的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其实佛教讲的解脱,不只是改变一种生活的环境,解脱是一种心性之学,解脱最主要是解脱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这才是解脱真正的意义。

    那么解脱道的修行,所要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如何来完成这种生命的解脱。从发心这是一种愿望,首先我们想要解脱,要具备一种解脱的愿望,有了这个愿望之后,我们要知道我们究竟要解脱什么,所解脱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清楚不清楚。我们明白了解脱的对象,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了解,究竟能够解脱的能力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我们具备不具备解脱的能力,如果我们不具备解脱的能力,我们的解脱是没希望的,如果我们具备解脱的能力,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开启,我们内心这种解脱的能力。那么在佛法的解脱道的修行里,最常规的三个项目,戒、定、慧就是帮助我们获得解脱的能力、解脱的智慧。这是解脱道修行的内容。还有菩提道,菩提道是大乘佛法所说的,菩提道也是菩萨道的修行,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以成佛为目标,成佛究竟成就什么,成佛就是成就无上菩提,无上就是最高的菩提,菩提是什么意思,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智慧的意思,无上的菩提就是最高的觉悟,最高的智慧。我们讲佛,佛是什么意思,佛家就是觉者、智者,成佛就是这种觉悟,这种觉悟的修行达到圆满的程度,所以佛就是象征我们生命究竟的觉醒,完全的觉醒。佛跟众生的最大差别在哪里,佛跟众生的最大差别,就是在于迷与悟之间,就在于觉与不觉之间。这个问题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得非常直接,那就是前念迷是众生,后念悟就是佛。前念迷了,迷就是不觉,当你的心,当你的生命,陷入到不觉状态的时候,你就是众生。当你觉悟了,你就成佛了。觉悟究竟是觉什么,我们有没有觉悟的力量,如果没有觉悟的力量,我们又何以能够觉悟,其实这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佛陀在菩提树下他发现了,我们每一个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潜在品质,他发现了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每一个众生生命的内在都具有如来智慧,都有潜在的佛性,佛教里一个很常规的说法,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成佛所要做的就是要去开启这个佛性。《涅槃经》里讲我们的佛性就像贫女的宝藏、力士的额珠,一个贫穷的女孩子,小乞丐,但事实上她有一个宝藏,只是因为她不知道。就像一个力士他的额头里长着一个宝珠,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都蕴含着这种成佛的潜力,这种成佛的潜力就是佛性。六祖坛经对这个问题也说得好,我们知道《六祖坛经》开头,就提出这样一个命题,“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自性,什么叫菩提自性,菩提自性其实就是佛性,就是觉悟的本性,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内在,都具备这种觉悟的本体,这个自体本来就是清净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成佛,你只要去体认他,去认识他、去熟悉他、去运用它,我们就能够完成生命的解脱,我们就能够从生命的迷惑中走出来,所以所谓迷和悟,他的差别在哪里。迷就是迷失了这个觉悟的本体,悟就是体认到这个觉悟的本体,迷失了这个觉悟的本体,我们的生命陷入到我执、法执、贪、嗔、痴的系统里,所以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这种生命的迷惑的系统,贪嗔痴、烦恼。如果一旦我们觉悟了,体认到我们生命内在的觉悟的本体,那我们就是体认到成佛的潜质,那就是代表着我们成佛,我们走向无上菩提的开始,所以成佛决不是一句空话,成佛这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我们觉悟的本性。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那就是开发我们这个觉悟的本性,是代表我们生命觉醒的开始,菩萨道的过程,事实上就是我们觉悟的过程,成佛就是这个觉悟的修行达到无上圆满,把这个觉悟的本性完全的开显出来、圆满的开显出来,那我们就成佛了。

    菩萨道的修行就是以无上菩提为目标,这个过程中要经历的是菩提道,菩提道不仅仅是自己要达到觉悟,同时也要带领一切众生走向觉悟,所以在菩萨道修行过程中,他是要通过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不是光自己觉悟就可以了。那么相对解脱道的修行来说,声闻人的修行人来说,他会偏向于个人解脱。所以我们讲大乘、小乘佛法,乘就是一辆车,小乘就是一辆小车,大乘就是一辆大车,如果你只想着自己走向解脱,那你就是小乘,如果你是希望帮助更多的众生,使他们都能够走向解脱,那就是大乘。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不论有多少宗派,所有的宗派他都不外乎是解脱道或者菩萨道,我们必须要学会,从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基础,再来看各个宗派,其实每一个宗派,他都是代表着一个修行的体系,不同的体系,不同的方法,就像我们中国的宗派来说,每一个宗派他都会依据某一部经典,比如说像华严宗它立足于《华严经》,建立的一套佛法的修学体系;像天台宗他是立足于《法华经》建立的一套修学体系,像中观宗、三论宗,他是立足于《般若经》,以及龙树菩萨所造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建立的一套修学体系;像唯识宗他是立足于《解深密经》,还有一大堆论点,像《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这些众多论典建立的一套修学体系。那么这些不同的修学体系,他为我们在成就菩提道,成就菩提或者在成就解脱的过程中,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但实质上来说它的内容都是不外乎,解脱道和菩提道的内容。我们知道佛教有很多宗派,每一个宗派也都有许多经论、注疏、内容。尤其我们今天的人,我们要去继承一个传统的宗派,学起来其实难度蛮大的,像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有的时候真正你要把一部论读下来,除了我们在文字上的隔阂以外,还有这种深邃的义理,我们要把它读下来也都是不容易的,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学习这个宗派以前,首先能够对这个宗派,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我们再去学习可能就会容易些。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纲领性的认识,我们可能学了很长时间,还是在云里雾里。

    那么在多年对佛教的思考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每一个宗派,或者不管是解脱道还是菩萨道的修行,其实不外乎五大要素,这个五大要素就是,大家要记住,第一个是皈依,第二个是发心,第三是戒律,第四是正见,第五是止观。当然首先是皈依,皈依那就是代表着我们对能够带领着我们走向解脱的这个系统升起依赖,这个宗派,这个系统,我们对他生起信心,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或者说我们通过对佛法的某一个宗派的学习,必将能够带领我走向解脱,或者走向无上菩提。这个信心的建设是佛法的基础,如果我们不相信的话,我们学过了,我们如果对他的认识不足,或者对他的信心不足,结果将会是怎样,结果将会是佛法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没有分量,没有地位,如果佛法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没有分量,没有地位,佛法势必对我们的生命就不能够产生影响,最后我们虽然不断的学习了一些佛法,事实上真正影响我们自己的,左右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固有的错误观念,还是我们原有的不良串习,最后佛法只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点缀品。或者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增加一点佛教色彩,其实我们的人格,我们的生命还是以我执,以自我形成的这些错误观念和不良人格为主。其实这个在佛教界,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如果我们真正对三宝生起信心了,那就意味着生命重心的改变,我们现在的人格是以自我为中心,真正我们对三宝生起全面的信心,那就要改变这种重心,以三宝为重心。因为如果我们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就会发展出贪嗔痴,这种贪嗔痴必将带着我们走向轮回。如果我们以三宝为重心,那么三宝将会引导着我们,走向解脱道走向菩提道。所以我们人生的道路很多,在我们目前的情况下,我们是不断的制造轮回的业。所以我们是走向轮回,六道轮回事实上就是代表着六条路,就像我们社会上有各行各业,工、商、政、文各行各业。其实每一条道路,都是代表着我们生命发展的不同结果,每一条道路事实上都是根源于我们的观念,我们的选择以及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开展出我们不同的生命的道路。那如果我们皈依了三宝,我们接受了佛法,我们重新建立我们的人生,那么这种人生就意味着,它将引导着我们走向解脱,走向无上菩提。所以这个是学佛的一个起点,学佛的一个开始。我们讲到第二个项目,发心的项目,发心就是我们要发展一种什么样的心,简单的来说我们的生命,其实就是由各种心理活动组成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活自己的内心里面,我们会根据我们得想法,去选择我们的生活,我们会根据我们的情绪,根据我们的需求去追求不同的生活。那么这些心,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心,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焦虑心各种各样的心理,不同的心理将会在我们的内心里,发展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人格,最终会造就不同的生命处境。发心就意味着你要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你要发展一种什么样的心,如果你希望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人格,你必须要去发展自己的一颗良好的善心。比如说成佛,是智慧的成就,慈悲的成就,我们想要成佛,那么我们就要去开发我们的智慧,去发展我们的慈悲。我们只有发展智慧,开发出我们的智慧,发展出我们的慈悲,最终我们才能够成就想佛陀像佛菩萨这样一种高尚的健康的人格。如果我们顺着我们现在这种心理,那我们可能发展出的就是贪嗔痴,发展出的就是我们凡夫心的不良的人格,不健康的人格,制造痛苦的人格。所以发心是代表着我们对自己内心的选择,我们每天都在选择外在的世界,选择不同的生活,我们忽略了选择自己的内心。其实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真正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最持久的,事实上是我们心理的力量,佛教里所说的发心就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来选择一种健康的心理,发展一种健康的心理,最终成就一个完善的人格。所以发心这是很重要的,发心我们讲皈依是信仰的基础,发心事实上是修行的根本,你用什么心,其实真正的修行就是一种用心。戒律也是很重要的,戒律事实上是我们,迈向解脱的一种心路规则。我们知道我们这个汽车行驶在路上,我们要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这人行道、汽车道,我们要不按这些道去走,可能会撞车,可能会撞人。同样的,我们如何能够使我们的这个生命行驶在三种善道上,人道、天道、阿修罗道,因为我们只有行驶在三善道上,我们最终才能够成就这三种善道的生命。比如说继续做人或者升天,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很多三恶道的串习,我们内心里有很多地狱的种子,我们内心里有很多畜生的本性,我们内心里也有恶鬼的贪婪,地狱的嗔恨,有畜生般的愚痴,我们如果张扬的动物性,那我们的生命未来将会成为动物,或者堕落,这是非常可能的。那除了这三种善道以外,还有解脱道菩提道,我们要走在三种善道上,有三种善道的戒律,我们要走在解脱道上,有解脱道的心路规则,其实戒律就是一种心路规则,我们要走在菩提道上,那么就有菩萨戒,菩萨戒是我们走在菩提道上的心路规则。比如说像解脱道的戒,它主要是要阻止我们不善行为的发展。而像菩萨道的戒,它不仅仅要阻止我们的恶行,同时还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来张扬我们的善行,以及这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因为我们很多人没有做善事的习惯,我们有很多人并没有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这样一种习惯。我们现在如果通过受了菩萨戒,通过这种戒律的方式,他就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的来培养这种菩萨的串习。所以戒律在我们修行中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总是觉得戒律太约束了,我们不喜欢戒律,为什么不喜欢戒律。就像一个很好的公民,其实法律对他来说无所谓,怎么规定都无所谓,但是对于喜欢犯罪的人他就讨厌法律,同样作为我们佛弟子来说,如果我们需要真正的走在解脱道上,走在菩提道上,我们会认为,戒律事实上是可以帮助我们的,他所要戒的不只是一个行为,而是我们内心一种不良的串习。就像我们有酗酒习惯,或者我们有赌博的习惯,当我们有了这个习惯之后,事实上我们是不愿意改变的,因为这种不良习惯是代表着我们,生命内在的无明所制造的一种强大的不良力量。其实我们的生命很可怜,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自主,每个人的生命里、内心里,都有很多混乱的情绪和不良的需求,我们对这些需求没有能力去阻止他,因为我们没有正念,戒律事实上他就是帮助我们,避免去培养这些不良的需要,阻止这些不良的串习,我们认识到戒律的意义,我们也会觉得戒律其实很重要。

    我们前面讲了皈依、发心、戒律,这三个内容是修学佛法的共同基础,不论你们学习哪一个宗派,其实我们刚开始学佛之前,我们不一定要选择宗派,我们要先打基础,我们现在讲这个《三主要道》,我们现在推广的《菩提道次第略论》,就是我们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建设,当我们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在进一步的选择一个宗派来修学。那么每一个宗派给我们提供的重要内容,主要就是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正见,一个就是止观,正见就是,比如说佛法讲缘起因果,佛法讲无常,佛法讲无我,佛法讲缘起性空,佛法讲诸法唯识,佛法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实这都属于正见的内容,正见,什么是正见,正见就是一种如实的见,如实就是看清,生命的真相和看清世界的真相,这样的一种智慧。我们平常的人我们都以为眼见为实,可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在带着变色眼镜在看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事实上是被我们自己这个迷惑的系统,也就是被我们错误的观念和情绪处理过的东西,我们总以为我们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那么这样的一种对生命自身以及对世界的错误认识,佛教认为错误的认识是产生烦恼、产生痛苦的根源,如何要能够改变这种烦恼和痛苦。佛法告诉我们要建立正确的认识,所谓正确的认识还是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生命真相的正确认识,比如说我们每天都在说我,都在关注自己,可是我们想过了没有,你是谁,究竟什么代表着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样我们对这个世界,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他进行加工,比如说无常的东西,我们会把他想成常的,想成是永恒的,我们会把痛苦的东西,会把它想象成快乐的,我们看不清楚世界的真相,佛法的正见就是要帮助我们看清,产生痛苦的根源以及生命的真相,当我们只有认识到我们的生命产生痛苦的根源,以及我们人生的真相之后,我们的生命才有可能真正的从这种迷惑的状态中走出来,佛教认为正确的观念会发展出智慧,错误的观念会发展出烦恼,烦恼怎么发展出来的,就是因为错误的观念发展出来的,我们如果要让自己变得智慧、健康,那我们就要建立正确的认识,佛法给我们提供了正见,事实上就是帮助我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帮助我们去了解我们,生命的真相和世界的真相,当然如果我们通过经教的学习,我们所得到的这些认识,多半还是知识性的,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我们的能力,转化成我们的正念,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这个关键的阶段应该怎么完成,那就是需要靠止观,我们大家要知道任何一个宗派的内容,还是说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内容,他不外乎就是这五个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我们想一想,能不能在这五个要素之外,还能不能找到别的修行内容,其实是找不到的,那么我们现在学习这个《三主要道》,三主要道是宗大师归纳出来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这个三主要道的内容,基本上也是不外乎五大要素的内容,他是在五大要素的,他是更为精简,出离心和菩提心都是属于发心的内容,空性见的这一块内容在五大要素里,也包含了正见和止观,因为正见有世间的正见和出世间的正见,出世间正见的建立,事实上它是离不开止观的,那么我们学习这个《三主要道》,事实上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在最快的时间去掌握佛法的要领,我建议大家应该把《三主要道》的内容,把它背下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主要道颂》第1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nv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