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第一次阅读这本书,但是在读的过程中还是胸口发闷,感觉到一阵撕裂感。
我和老婆从小认识,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同一学校就读,高中开始不顾家人反对,我们俩在一起了。
都是住校生,每天腻歪在一起,有时一起学习,有时只是互相靠着,不说话,但是足够让自己静下来。
大学时不在一个学校,坐车需要两个小时,但一个月还是能见到两次的。有时是她来找我,有时是我去找她,大抵上还是她来找我居多吧,因为大学时迷上了玩游戏,现在想来,居然浪费了那么多时间。
在工作后更是相隔千里,不,几近两千里了,见面的次数随着距离的遥远,越发的少了。幸运的是,将近七年的异地也没有使我们分离,只是让我越发的想念她了。
结婚之前,我俩对婚后生活都抱有期待,也有不安;上一年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发觉和婚前并无任何不同,只是多了一个我们称之为小窝的地方。
对杨绛先生写的在产房中的那段,读来也不禁会心一笑。钟书在家打翻物件就像毛毛躁躁的自己,在医院慌这慌那的,还得让躺在床上的老婆来安慰我别着急,慢慢来。
老婆是今年三月生的宝宝,在怀孕的时候我对她说“肯定是个女孩,像你”,她说“我觉得是个男孩”,结果老婆是正确的。
宝宝出生的时候只是小小的一只,捧在手里一动不敢动,生怕碰到他,伤到他。在很短时间内,在老婆的指导下,完成了这辈子太多的第一次。
看到老婆抱着宝宝躺在一起,我知道自己不管身处何地,心里都有了一个叫家的地方拴着自己,不让自己走远,有一个停泊的地方。
我也想对你俩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自己孑然一身的时候,不管在哪里,都只需要一张床就足够了,走到哪里都像是异乡的客人,心里没有归属感。
现在你们待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家,牵挂一生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