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篇文章介绍第二本绘本:《北京的春节》。文: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图:于大武(著名画家)
推荐理由:呼唤关于春节的“集体记忆”。
如果说上一本《团圆》讲述了南方春节的故事,下面推荐的这本《北京的春节》讲述的完完全全是北方的春节,生活在北方的朋友会更有亲切感。
《北京的春节》封面《北京的春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用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
著名画家于大武是地道的北京人,他用国画的表现方式画出了老北京的风情,精准还原了老舍先生笔下的“老北京”。
从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到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到除夕贴春联,一家人守岁,再到元宵节逛灯会春节进入高潮,最后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一幅幅画面,有老北京的城墙、胡同,有小朋友感兴趣的玩具,有北方的特色小吃,非常生动,体现了原汁原味的春节民俗,呼唤我们全体中国人关于春节的“集体记忆”。
画卷一: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老北京的城门楼。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画卷二: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各种年货摊子,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画卷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除夕的年夜饭,讲究团圆。光看画面都能感受到酒肉的香味。画卷四: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除夕的北京城,美好祥和画卷五:
除夕,街上挤满了人。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拜年景象画卷六: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画卷七: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春节期间,小孩子是最快乐的画卷八:
绘本最后,还画出了很多老物件,比如拉洋片、木偶戏、剃头挑子等,很多现在已经看不到了,还有一些民俗,比如逛庙、逛天桥和听戏,给老人顺星、祈寿,现在已经逐渐消失了。大人给孩子讲述的时候,孩子会很好奇,反倒会增加很多趣味。
老北京的老物件这本绘本,既表现了北方春节的隆重与热闹,也展现了中国民俗的温馨与美好。一幅幅绘制的画面就像一帧帧珍贵的电影镜头,鲜活的老北京春节景象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和热闹,更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讲述《北京的春节》,就是要让孩子记得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流淌在血脉里的寻根、寻亲、寻祖的一种重要仪式,是欢聚一堂共同期盼美好春天和安宁生活的一种文化传承。
推荐这本绘本,就是呼唤关于春节的“集体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