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神分析引论》
《精神分析引论》——关于“无意识”(2)

《精神分析引论》——关于“无意识”(2)

作者: 慢慢L | 来源:发表于2023-08-17 11:24 被阅读0次

    P162 “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知识有不同的类型,它们在心理上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医生知道的和患者知道的不同,他们的知识不能发挥出相同的效应。如果医生将他的知识以告知的方式传递给患者,那这些知识也不会发挥成效。不,这么说是不对的。它不能发挥消除症状的成效,而是取得了另外的成效,使分析得以进行,不能够开展分析的最初征兆通常就是患者呈现的阻抗。然后,患者知道了一些他此前不知道的东西他此前不知道的东西,亦即症状的意义,但他对此的了解仍同之前一样少。这样一来,我们便得知,无知不止一种。我们的心理学认知需要一定程度的深化,才能让我们看清各种无知的区别在于何处。但我们的这个论断:症状会随着患者知晓其意义而消失,无论如何还是正确的。只是要加上,知识必须立足于患者的内在变化之上,以及,这种内在变化只有通过带有固定目标的精神工作才能引发。我们在此处面对的问题,对我们而言很快就将合并成症状形成的一种动力。”

    笔记:这里的“知识”可以理解为“知道”,“知道”是有各种层次的。来访者来到咨询室,其实他是知道他的问题的(无意识的知道),但他不知道自己知道,而咨询师这时是不知道来访的问题的,但来访以为咨询师知道。而我们要让来访知道他以为自己不知道的“知道”。

    P163 “而症状的目的,症状的倾向,却每次都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它可能期初就变成了有意识的,但同样也可能从未变成有意识的,而且一直就滞留在无意识中。”

    笔记:症状有个无意识的目的,症状的表达某种情况下是创伤的治愈,症状的形成是个结果,无意识形成过程,精神运作本身是无意识的。有时症状消失的太快未必是件好事,它可能引起阻抗。

    随笔: 我们的无意识造出来这个病症/症状,我们总感觉深受其困,想尽各种办法摆脱病症,去看各种医生,治疗、吃药,这种意识上的努力很费力,效果一般也不太好,可能必须要回到无意识层面,去找到这个症状背后的无意识话语、无意识目的,才能真正了解这个症状,以及真正离开它。当我们面临一个病症时,我们如何真的能坦然与之共处,此刻我坐在这,我的痛苦也坐在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引论》——关于“无意识”(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bk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