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畅销小说,《刀锋》将爱情、悬疑、异域风情多种元素融为一炉,流畅不失精彩、写实中又蕴含传奇。毛姆的视角冷静睿智,用冷峻的笔触书写了各具特色的俗世众生相。虽然男主人公拉里是他不惜笔力塑造的一位近乎完美的男性形象。但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拉里的女朋友伊莎贝尔,更像是人生的妥妥赢家。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女人最好命?”我会肯定地说:“《刀锋》中的伊莎贝尔。”
这个女人,在爱情、婚姻、财富的获得中总是游刃有余,成为了毛姆口中“成功的故事”中的成功人物。
爱情中不沉迷不附庸,做懂得轻重得失的“人间清醒”。
伊莎贝尔,中产阶级出身的小姐。像所有的年轻女孩一样,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中。当得知自己的恋人打算一辈子过着清贫的生活时,她第一次给拉里机会,等待两年后他会醒悟;第二次毅然与拉里分手。直到她已为人妇,始终牵挂着拉里,但是她还是坚定自己的选择。
伊莎贝尔,活得可谓清醒又理性。她爱拉里,拉里是魅力无穷的“潜力股”,为了日后的飞黄腾达,她愿意为他洗手作羹汤、遍尝辛苦。但一旦清楚意识到拉里安于清贫生活,意在寻找心灵的宁静,是一个典型的“梦想家”。伊莎贝尔就果断地选择了“绩优股”格雷——一直钟情于她的男人。
可以说,纵观整部小说,伊莎贝尔对拉里的爱贯穿始终,有肉欲的吸引,更有灵魂的爱慕。可她就是能在爱情的战场上好整以暇地脱身而出,没有犹疑,不受委屈。“最后倒霉的会是我,拉里会不断向他的目标前进,荣耀都会归于他,我只能跟在后头勉强撑起家计。但是我想好好享受人生啊。”最终,伊莎贝尔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站在她身边的不是她爱的拉里,而是她勇敢下注的格雷。求仁得仁的人生,未尝不快乐?
突然想到了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妻子米列娃,因数学上的天赋吸引了爱因斯坦,本来是势均力敌志同道合的两个天才,婚后不久,男人成为科学界的神一样的存在,女人却因为不计名利默默付出陨落为被嫌弃的弃妇。
爱情中,谁强谁弱无可指摘。但彼此正名定分却是必然。如果一味“恋爱脑”,最后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务实求真不功利,是真性情的美国女人。
如果说伊莎贝尔嫌贫爱富,那也是错误的。无论家庭出身,还是财富占有,甚至未来发展,格雷都甩了拉里一条街。所以伊莎贝尔爱的是拉里的灵魂无疑。
但伊莎贝拉也是最被时代浸染、具有美国精神的实用主义者。
“你也晓得我的为人,凡事都实事求是,双脚非得踏着水泥人行道。双眼确实看到沿路橱窗里的帽子、皮衣、钻石手镯和镶金化妆盒,否则就不会真的快乐。”她的快乐无可厚非,肤浅真诚地可爱。如果她拐弯抹角故作优雅地伪饰自己,那么这个女子的形象就像她的舅舅艾略特一样,虚伪虚荣。可伊莎贝拉的坦率,弱化了她的物质,强化了她的真实。
《蒂凡尼早餐》中的霍莉放弃了进入上流社会的美梦,投入爱人的怀抱。但她身着小黑裙,深邃黑眸满怀渴望地望着蒂凡尼珠宝的眼神,更是深入人心。她是经历了浮华白日梦的破碎、欲望与现实的争斗后才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伊莎贝拉与霍莉相比,更直接更坦诚(当然,与她自身阶级地位有关系)。但是她获取财富的手段无可厚非。
她在择偶这件事上,不是盲目的爱情至上者,而是如良禽一样择木而栖。她的婚姻也不算待价而沽,仍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只是做了一番权衡和思量。
令人感慨的是故事后半部分,格雷生意失利、事业一败涂地,不得不把家产变卖净尽,还患了头痛的恶疾时,伊莎贝尔没有疾言厉色的责怪他,而是始终如一地温柔信赖和支持。等待她的未必就是黑暗后的黎明,可她有坚韧和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打击和重压。小说给了她富有的舅舅艾略特,改变她的悲惨命运。但凭着伊莎贝尔的毅力,她不会过得太差。生活不会亏待努力的人。
她的努力在哪里?不就是一个家庭主妇吗?时隔多年后,作者与她相见,她保持得体的身材、精致的面容、礼貌乖巧的孩子,多年如一日深爱她的丈夫。这些都是上天的恩赐吗?毋宁说,是她在用心经营的家庭,她以心血滋养自身及家,家回报她以幸福安宁。
这样的女人最好命。这好命不是偶然,而是性格和习惯使然。她坚信努力的重要性:“男人一定得工作......美国还是年轻的国家,男人有责任参与国家的各种活动。”她认为钱很重要,钱象征着权势和社会地位。也许她物质、世俗,但她也真实、理智、清醒。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呈现出多样的立体的但也是魅力无穷的人性,如同钻石,每一刻面都熠熠生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