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工作指南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新时代习近平幸福思想探析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新时代习近平幸福思想探析

作者: 侯鉴洋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16:28 被阅读55次

    不同的时代背景人们面临着不同的幸福主题。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的幸福思想与马克思幸福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他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幸福思想是一种以人民为幸福主体,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幸福目标,以不断奋斗为幸福路径,以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为幸福旨归,着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幸福思想。

    一、幸福的主体:为人民谋幸福

    在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都是以神秘的宗教或神学出发,其幸福思想必然带有神秘主义色彩。以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主要来源于人的感性生活,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强调感官上被满足的快乐体验。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理性主义幸福观,主张克制人的欲望, 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上至善的精神幸福。以奥古斯丁、阿奎那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基督教幸福观调以上帝为中心的幸福观,倡导节制现世的欲望来追求来世的幸福,幸福就是拥有上帝,只有宗教才能为人们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着眼于社会生活实践,将哲学从思辨的天国拉回现实的尘世,批判了西方幸福观中感性主义幸福观和理性主义幸福观对于幸福问题的神秘化,真正的幸福应是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的统一。宗教是人的精神鸦片,它把人的幸福引向了虚幻的彼岸世界,而牺牲了人现世的世俗幸福,人们在宗教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虚幻的幸福。因此,马克思提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1]从而,为真正幸福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的路径,人类只能在人们所生活的现实此岸世界之中去追寻幸福,而不是没有人存在的虚幻的彼岸世界。

    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这里的人是现实的、历史的、活生生的人。就其人的本质来讲,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在《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人的能动发面,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但也只是抽象的发展了,是一种头足倒置的主体性。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最终还会回到唯心主义。“感性的活动”是指现实的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着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发展自身的个人。

    任何一种幸福观都有其所指向的主体是谁的基本立场问题,即是为了谁的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幸福的前提是人, 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况下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历史不断证明,人民群众是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享用者。习近平以人为本的幸福思想与马克思幸福观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继承和创新。他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习近平在讲话中曾多次强调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其主体利益。在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提到“人民”的次数达到203次之多, 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是习近平幸福思想的主体。

    第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中国梦从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维度彰显了“人民幸福”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目标。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 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3]第二,“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彰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人民的幸福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可靠保障。其二,全面深化改革为人民的幸福找到了可行的道路。其三,全面依法治国为贯彻落实人民幸福提供了可靠的法治基础。其四,全面从严治党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可靠的领导力量。第三,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十分重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始终贯穿着人民主体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综上所述,无论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上,还是践行的路径上,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根本政治立场与人民幸福的根本价值取向。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要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就要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必须回归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二、幸福的目标:中国梦的实现 **

    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永恒命题,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致使人们不断的探索实现幸福的途径和方法。如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所揭示的:“在每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中,都有一些作为颠扑不破的原则存在的原理,这些原理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无需加以证明的, 例如,每个人都在谋求幸福”。[4]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和内在要求,每个人有自己追逐幸福的梦想,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追求幸福的梦想,每一个民族也有每一个民族追求幸福的梦想。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陈列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在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要求全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进一步将“中国梦”系统概括为“伟大梦想”。人民幸福在“中国梦”的伟大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会有人民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构建“中国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早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立下远大志向,要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工作。他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悄无声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5]少年的马克思虽然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但他在虔诚的信仰中表达出了对于人类自身命运和幸福的真切关怀。为全人类幸福而奋斗实现自身的完美的崇高理想为我们今天选择职业道路提供了正确的指引,我们应树立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观,有助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共同理想。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赞扬了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的偶然性,批判了德谟克利特的必然性。在必然性中生活是不幸的,人只能服从于命运的安排。偶然性使人类有可能打破由必然性决定的命运束缚,从而中实现自己的幸福。其次,人不是孤立地存在,要在现实世界中对人进行考察,只有将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才能找到真正的通往自由与幸福的道路。马克思批判超越了伊壁鸠鲁幸福观,找到了定在的幸福。要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是个人要有梦想,我们应自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实现自己最大的幸福。个人的幸福实现只有在对社会的贡献中才能体现出来,在为人民创造幸福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会有人民幸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对宗教的批判来揭示对唯心主义幸福观的批判,首先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1]。人在宗教中感受到的只是虚幻的幸福,要实现人们的现实幸福,首先必须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对宗教的批判也是对现实苦难的批判。宗教的批判只是开始,接下来迫切的任务就是建立此岸世界的真实生活,即人民应从自己的存在方式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人的现实幸福。其次,人的幸福只能靠自己去获得,人的幸福得以实现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必须推翻那些被受屈辱,被蔑视的一切关系。最后,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现实的敌人只能靠现实的力量去摧毁,革命斗争的实践主体和现实力量只能是这个被带上锁链的无产阶级。“中国梦”不仅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更是一场现实的运动。因此,应从唯物史观出发,依靠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现实力量,才能够真正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中国梦”成为现实。

    马克思对人类幸福的关注,从青年时期立下为人类谋幸福伟大梦想开始,到从精神幸福转向了现实偶然性的社会幸福,再到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全人类幸福。马克思从人的现实生存际遇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剥削本质下人们生活痛苦的根源,只有在对私有制的扬弃和建立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人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中国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应运而生。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是国家富强,即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首先是国家的梦,国家富强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国家的综合实力在国际上处在领先地位,精神层面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民族振兴体现中国梦的目标追求,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几千年的灿烂文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使中华民族因落后而饱经屈辱,深受磨难。民族复兴深切的表达了,自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崛起的热切希望。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目标。中国梦是你的梦、我的梦、大家的梦, 是十三亿中国人共同的梦。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中国梦的逻辑起点与价值旨归都是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表现在,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中国梦这个伟大的社会实践,是马克思的毕生为之奋斗的为全人类谋幸福理想在当今中国的践行,习近平的伟大实践让人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希望和曙光,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不仅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的终极关怀,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实践指向。

    **三、幸福的途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世界不会满足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通过劳动改造世界来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获得幸福。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幸福是人的劳动创造,根源于人们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是人们满足需要、获得幸福的源泉。真正的幸福不仅是单纯的享受和满足,而是是劳动和创造的辩证统一。一味强调劳动而不言享受,显然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初衷背道而驰,而只贪图享受却不愿付出劳动,坐享其成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首先,从生存的意义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没有劳动也就没有作为主体存在的人。劳动是幸福的前提。没有劳动创造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幸福就无从谈起。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民族, 如果停止了劳动, 不用说一年, 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6]劳动是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前提,为人类幸福的实现提供可能。其次,从发展的意义上,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人的本质根植于人的实践活动中,而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是一个超越事物现存状态的过程。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的。人在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人也实现了人自身。最后,从享受的意义上,幸福是劳动的价值旨趣。劳动是最高意义上的享受,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肯定自身的主体价值,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释放着自身的潜能,感受到个人主体力量实现的幸福,才能彰显生命的意义。

    正是在通晓思维和历史成就的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在私有制下人不幸福的真正根源,即异化劳动。在异化状态下,人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维持生存,劳动中成了维持其肉体生存的手段,人们在其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者不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本身相异化,也同自己的类本质、同他人相异化。要实现人的现实幸福,就必须将人从异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进行异化的扬弃,也就是使劳动成为人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当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人们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体会到生命的乐趣。从此,劳动不再是不幸和痛苦的代名词,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扬弃迄今为止人类加在自身上的各种异化,从而实现人对自己本质力量的占有,使人真正成为“人”。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艰苦奋斗传统美德,劳动最光荣是我们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重要论断,他指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7]人类幸福的秘密就在于奋斗,只有付出努力,才能满 所以人们需要劳动和奋斗来获得真正的幸福。

    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幸福的发展和创新,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指出奋斗是实现幸福的根本路径。在新时代,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一以贯之的奋斗幸福观,首次将幸福与奋斗有机的结合起来,指出奋斗是实现幸福的根本路径,阐明了不断奋斗与幸福的辩证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首先,奋斗是幸福的源泉。以史为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从封建落后的一穷二白,到解决温饱问题,再到新时代迈进小康社会,我国取得的伟大辉煌成就无一不是奋斗的结果。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奋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更需要奋斗。前途虽然无比光明,但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群众实现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奋斗是一个极为艰辛的过程,伟大梦想不可能一日成真,中国梦也不会轻轻松松实现,这需要我们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其次,幸福奋斗观依靠人民来实现,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一个民族的复兴,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奋斗精神早已融入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精神,每个人都各尽所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只有把幸福蕴藏在奋斗中,人才能切身感受到幸福的真义。最后,“奋斗幸福观”指出了新时代幸福的实践路径。在新时代提高人民幸福感,需要中国梦的引领,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进入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集中体现为构建了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使劳动获得认可和尊重,让人民能够体面劳动才能创造人民的现实幸福。继续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国泰才能民安,民安才能让人民通过奋斗来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离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奋斗创造幸福也就无从谈起。让每个人都能通过公平竞争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才能使“中国梦”成为现实。

    四、幸福的终极旨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这一空前伟大事业的追求,是贯穿马克思一生不变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为之终生奋斗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从未停止。在以往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满足维持自己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当成幸福,几乎不存在或者根本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资料的满足反而成了外在支配人的力量,资本对人的异化奴役使人失去了独立性,自由全面发展难以形成。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还不能完全摆脱物对人的统治,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其根本出发点是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形式,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部的本质。”

    首先,从“自由”的意义上,人的自由发展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向个人的回归。人只有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有可能实现全面的发展。在私有制的分工下,人不能绝对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劳动的领域,为了谋生每日重复机械的劳动,丧失了自主的创造性,人不可能获得幸福,异化劳动是造成人们一切不幸生活的真正原因,只有扬弃异化,全人类幸福的实现才得以可能。因此,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 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因此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1]其次,从“全面”的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方式,以人的自由为前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全面占有自己的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不只是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体力的全面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也要得到全面的提升,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的追求和实现幸福。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还有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的发展自己的一切的能力。”最后,从“发展”的意义上,人的幸福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的类本质向个人的回归,而且表现为个人对人的社会特性的重新占有。也就是说,人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实现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而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无数个个人的幸福构建了社会的整体幸福。全人类的幸福并非是单纯的个人幸福相累加,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个人的幸福寓于社会幸福之中,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个人需要的满足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幸福,为整个社会谋幸福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劳动创造,社会的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幸福的追求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个人的幸福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幸福。因此,马克思指出:“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实质上是以科学的幸福理论为武器的批判。马克思设想的无论是创建自由人联合体,还是每一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终极目的都是让人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合乎人类对幸福的本质要求。在今天,中国快速崛起并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党的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满怀深情地向全世界宣告:“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肩负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在人民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出了精准的判断,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基础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幸福思想是其不可忽视的内容。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习近平幸福思想的始终,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为共产主义的终极理想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中国梦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人类解放是共产主义实现的终极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这一伟大理想实现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阶段。人类解放的前提是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中国梦的根本实现途径也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精神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积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国梦的实现与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没有人民的共同富裕,没有人民的普遍幸福, 梦想就不算完成。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人民幸福的实现和自由全面发展, 离不开积极稳定的社会环境。在新时代下,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是要消除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幸福营造理想的社会氛围。“中国梦”所实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社会,而是包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最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以中国智慧为人类解放贡献新的视角。自马克思预见到人类将进入世界历史以来, 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人民都对美好幸福生活有着一致的深切向往和追求,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一致的。“中国梦”不仅追求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且谋求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济天下”。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解放才能实现,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我们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我们自己。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中国化,在新形势下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和规划布局,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373- 374.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人民出版社,197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12:473

    [7] 习近平.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2-1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视域下新时代习近平幸福思想探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gx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