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个地方,喜欢做的一件事一定有去买一二本书。放在已经鼓囊囊的背包里,从遥远的路途,带着它回来,或一个属于它的地方。这一天,当我捧起它时,就会想起买它的情形,想起在那个城市逗留的日日夜夜。
只有在这个时候,内心的纯粹完全被书的气质占满,一种快乐的满足感充盈全身。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无关风雅,无关其他。

尤其这本书是喜欢的,是喜欢的作家。当然,所买的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只是一定会有所偏爱,而且,这种偏爱会随着时间有所更改。
这让我想到人的情感。父母于子女,大概也会有偏爱的吧。可于我来讲,父母基本上是平等的,一样的,不会对那一方有所偏斜。因为他们是你的父母,不可分离。
在读书上,喜欢读纸质书。与在手机等网络上阅读的感觉有所不同。捧卷在手,更能感觉到作者的气息。而网络,总觉得隔着一层叫“屏幕”的东西。
书在手,有一种实在感。而网络常给人虚拟感。新书的油墨纸张的气息,常让人想起初始上学堂读书的情形。发下来的新书,总要用报纸或画报包一层别样的书皮。
现在拿在手上的是郁达夫的一本文集,尤其的喜欢。而且,这本文集是在富阳买的。仿佛与这位喜欢的作家在神交。那种感觉胜过了读书这件事的本身。
地理上的差别,一想起,感到曾经去过的地方实在的是在地球的另一端。隔着时空。然而在心里,因为到过,就始终有它的一角位置。一闭眼,那些亲历的发生就会在脑海中出现。近的叫回味,远的是回忆。
事情没过多久,人虽回在家里,仍不时想起在路上的旅途。捧着书,想起富阳,想起那天去书店的情形。
大概是在富阳第四或第五天的一个日子,早上八九点的样子出的门,外面仍下着小雨。心里计划着,雨在下午大概率的会停歇,何不上午逛逛富阳的书店去,买二本。一搜索,不远的桂花路上就有两家。一家是个人经营的小书店,一间深长的门店里左右上下地上架上都摆满了书,除了一条供人站立走动的空间。粗粗地看了看,看见了《徐霞客游记》,有想买的意思。是想看看人家去过些什么地方,是怎么游的,怎样写的游记?
想到下雨不方便拿,要不回来的时候再买,就去了离这家不远的另一家书店,即新华书店。超大,堪比大卖场,在二楼。将雨伞放在入口的一角,戴上口罩,量好体温进去后一看,书之多,简直有种被淹没的感觉。一排一排的书架,一层层的摆放,分门别类,社会生活,文学,医学,学生辅助类,各种各类,该有的都有了。而且布置用心,在一些适当的位置放一盆绿植,犹如私人的书房。
直接找到文学类,经过古典,走过网络作品,到现代名家的一栏作品吸引了我的目光,目标是郁达夫,其中就有他。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一套“名家美文系列”丛书,全五本,五位作家。买了郁达夫与老舍的各一本。

得了郁达夫的这本,让我新读了他的几篇自传文,更添了一种接近喜悦的了解,对他的文风的印象的加深,从他所写的自身内心平常生活事迹来看,解除了我对写自己并无多大价值意义的怀疑,其实,并不是没什么值得写,是看怎么写。是记流水账,还是意象写作?其中有很大的不同。同样写身边生活写自己心里所想,呈现出的不同,我想一是个人境界,二是文字的驾驭的水平上的差别。意象写出来了,“文学”的味道就有了。
书籍软装,印制可谓很美,内中有半页的插图。很漂亮。读这样印制精美,自己又喜欢的作家的书,真的是一种享受。有时捧着它,就算不去读,也会有一种快乐气在四周溢散。当然,书买来,一定是要读的,读了才有价值。这样的书也适合收藏。
当即买了下来。装在方便袋里,以防淋雨。走出新华书店,还在下着小雨,又要打伞,拿书不便,索性把它拿回旅馆,幸好并不远,顺便将徐霞客也买了回来。
这三本书揣在背包里,离开富阳,又返到杭州,背到合肥,经天柱山,完好无损的带了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