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创新,我最初的理解就是从0到1的发明,在原本不存在的基础上去创造全新的事物或者概念。后来在听到某些知识大咖解读乔布斯的创新逻辑以后,我又更新了对创新的认识。
原来创新不仅是从0到1,还可以从1到N,通过将不同的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并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和体验。通俗点说,创新就是把点连起来,把那些看似没有意义的碎片组合起来,然后使它们变得有意义。
但最近刚读完的《创新的起源: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这本书,让我发现自己对创新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肤浅和狭隘的层面上。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它经常被政府官员、商界大佬挂在嘴边。十年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年后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
我们单位虽然没有从事生产性业务,但不少同事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自我剖析的时候,总爱把“创新不足”作为标志性缺点,既无伤大雅,又显得自己谦虚谨慎。其实在讲规矩、讲纪律的地方,按部就班地做好工作就OK了,真要把创新挂在心上,后果肯定比“创新不足”要严重得多。
没看这本书以前,我一直以为只有发展中国家会在创新上遇到很多阻力和困难,西方发达国家在创新方面是突飞猛进,政府支持,老百姓也有积极性。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才知道天下乌鸦确实是一般黑。在那些所谓的发达国家,创新同样被政府阻止,被法律扼杀,被大公司打压,以及被老百姓妖魔化。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美国政府在各种游说团体的要求下,不断发挥官僚主义的拖沓作风,与拥有巨大既得利益的裙带公司狼狈为奸,将蜂窝移动服务业务的开展推迟了近40年。不然的话,我们原本可以提前几十年就用上手机。这种做法对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造成了多大的阻碍,真是难以想象。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他对创新的历史了如指掌,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来帮助我们对那些鼎鼎大名的天才人物进行“袪魅”——认为创新有它自己产生的逻辑,即便没有天才人物,随着时机的成熟,发明要素的纷纷涌现,创新依然会出现。
他擅长用事实说话,从不同角度描述那些和创新有关的人物和事件,很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比如同一种发明不约而同地出现,更多的是一种必然现象,而非偶然。就像很多科技上的想法恰好在某个时期成熟了,像果子一样从树上落到地上。不管到底谁是发明者,这些发明孕育而生都是因为它们所依赖的科技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
又比如创新不是一种个别现象,而是一种集体、渐进和混杂的网状现象。就拿内燃机来说,福特让它变得无处不在又便宜,迈巴赫为它提供了所有让人熟悉的特性,勒瓦索做出了关键性的转变,戴姆勒让它恰当地运转起来,本茨让它靠汽油运转,奥托设计了发动机的循环,勒努瓦制造了第一个粗糙的版本,以及德·里瓦兹预示着它的前景。
但即便是这么复杂的历史还是遗漏了很多其他人的名字。所以创新是一项团队活动,一项集体性事业,一项共同承担、共同协作的工作,很少有人靠单打独斗就能走完整个流程。
再比如不是所有的创新都加速发展,有些创新会放慢脚步,速度并不代表一切。像飞机和汽车的发展就不是以速度更快为目标,现代客机实际上比60年代的波音707飞行速度更慢,而且唯一的超音速客机早已成为历史。汽车的改进速度也不可能与计算机相提并论,它和飞机一样,求稳不求快,更注重安全方面的性能指标。
虽然作者对曾经处于创新前沿的西方国家比较失望,认为他们产生创新的能力已经变弱,收入停滞不前,社会流动的机会日益枯竭,但他对中国的创新前景非常乐观,认为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创新规模和创新速度可能超过其他任何地方。
他从中国人身上看到了西方所艳羡的激情——愿意投入时间、愿意试验、愿意实践、愿意尝试新事物、愿意承担风险,只不过这种激情在老旧、陈腐的社会中已不复存在。
他还提到了自由对创新来说至关重要,创新的社会就是自由的社会,人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自由探索以满足这些愿望(只要这些愿望不伤害他人)。
但作者对知识产权的看法比较负面,认为无论从地理层面还是历史层面来看,都没有证据表明专利对创新起到过帮助的作用,更不用谈它对鼓励创新是否必要。专利只会提高商品成本和遏制竞争,从而减缓创新的传播和发展速度。
相比知识产权存在的必要性,也许我们应该多思考一下,如何改革监管的形式和手段,才能够在保障我们安全的同时,不会阻碍创新的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出版于疫情期间,作者倒不担心新冠病毒的威胁,反而预言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这场噩梦般的疫情终会平息,经济活动也会复苏。
事实证明他的预测完全正确。希望借他的吉言,我们不仅能战胜新冠病毒,还能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