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我带着孩子回娘家。
从我家到妈家有几公里的样子。翻过柏油马路右拐是一条水泥路;路稍窄,刚好能容下两台小车相向而过。
这条小路却是我回娘家的必经之路。二十年来,我无数次穿梭其中;从最开始的泥泞小路、后来铺了青砖、再修成了现在的水泥路;从最初的自行车、电动车、再到汽车。
路越修越好,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我回娘家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了。
路两边的白杨树,在车窗两边倒退着;树稍上稀稀拉拉的还挂着几片树叶,被风吹过,萧索地抖动着,好像在诉说着它的不舍……
妈妈,你看——他们在干嘛呢?
孩子的叫声打断了我的沉思。顺着孩子的指引看到路边有一对老夫妻。
我放慢了速度,打量着两位老人:大概七十多岁的样子,只见那老者拿铁锹在前面翻着土;老伴用钉耙一边耙着,一边捡出耙起的杂草。
虽然入冬了,我看到他们的外套就放在路边的地上。嗖嗖的寒风中,他们浑然忘我,~干的热火朝天,没有丝毫的倦意。
妈妈,这么冷的天,他们在路边上种什么呢?种这点东西也收入不了多少钱吧?
女儿的话又让我陷入沉思:路基上栽的都是树,外边是排水沟,中间也就三四十公分宽的空地;老人家耕种的便是这部分的空地。
是的,就算是把这路两边全部开垦起来也没有多少土地;老人家种了一辈子的地,当然清楚能收入多少东西。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老人家更不会是缺少吃穿才去垦荒。
也许老人家种下的只是一份希望——种下了,才有收获的希望,才能享受收获的喜悦!
我忽然觉得,这垦荒多像写作。
我们每个刚起步写作的作者,都应该向这两位垦荒老人学习。
我们辛苦的构思、码字,发布,我们忐忑不安,因为我们想要得到认可!
为什么么不能向垦荒老人那样呢?
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对文字的热忱,对未来的向往;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写下去才有收获的希望!
肯荒老人亦是如此——种了一辈子的庄稼,他们只是不想土地被荒芜;拔掉杂草,播下种子对他们来说只是出于本能。
从妈家回来,路过老人垦荒的地方。我发现先前翻好的土地上,已经栽上一排排的油菜。刚栽的油菜耷拉着叶子,此刻在我眼中竟无比美好——
恍惚中,好像看到了来年的春天:我带着孩子穿梭在这条小路上,路两边开满了金黄的油菜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