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家长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其实,孩子并非不想与家长说心里话,只是因为沟通屡屡遇到障碍,才会促使孩子放弃与家长的深度交流。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如何才能与孩子进行无障碍地沟通呢?
一、体验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看问题,让孩子不反感与家长交流。
很多孩子反馈说,家长根本不了解自己,与家长的对话常常不在一个频道上。比如孩子情绪不好,回家跟家长倾诉,家长经常的做法就是,帮助孩子判断问题出在哪里,谁是谁非,怎么解决。这在我们家长看来是无可厚非的,家长是过来人,有经验,能够帮助孩子正确分析问题,明辨是非,但实际上,孩子看重的是情感,孩子只是想在家长这里获得情绪的宣泄和情感的安慰,因为家长是孩子最亲的人,是最安全的后方。所以,如果孩子主动跟家长说事情,无论孩子对与错,此时家长应该做的,不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判断,不是建议,而应该是倾听和附和,“人云亦云”,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空间,让孩子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孩子说“今天太生气了”,家长如果问“为什么生气?”,孩子多半会说“跟你说了也没用”,家长如果说“我看出来你的确是挺生气”,孩子就会有继续表达的愿望。
家长只有先了解了问题的前因后果,了解孩子的立场,才有机会引导孩子跳出情绪的藩篱,反思事情的过程,客观看待问题。
二、寻找话题。把孩子当作同伴,站在和孩子相同的高度,平行看世界。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越大,与之共同的话题越少,出现这样的情形,问题在于家长而不在于孩子,孩子成长是自然规律,而家长用相同的态度、相同的方式对待不断变化的孩子,出现沟通障碍是必然的结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是陪伴者,陪伴的含义不仅仅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精神世界的富足,家长有责任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进行思想的引领和行为的示范。因此,家长需要家长和孩子站在一样的高度,共同看世界,共同探索未知。
家长与孩子分享交流的共同话题很多,可以是来自于家庭中重要事情的决策,可以是来自生活、学习中的琐事,也可以是来自影视作品和书籍等等。比如,学校现在都给孩子推荐书籍,家长可以选几本自己感兴趣的和孩子同步阅读,交流心得。比如一度热播的电影“少年派”,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观看,共同探讨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矛盾,讨论孩子等待的“对不起”与家长等待的“谢谢你”,在讨论中进行换位思考。孩子不断成长,不断变化,所以,家长需要观察孩子的关注点,主动寻找沟通的话题,对于孩子感兴趣的手机游戏,非常关注的男女同学交往等等,只要家长不先定位“排斥”“否定”,这些都是很好的话题。
三、平等交流。在交流出现问题时学会冷静处理,给孩子反思的时间。
孩子与家长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作为家长,要以宽容的心态,看待与孩子的交流冲突。家长要从几个方面来做:
第一,在心理上要能够接受与孩子在交流冲突,孩子正是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思考,才可能出现冲突,所以,出现冲突是因为孩子在成长,在进步。
第二,明确交流的目的。交流是为了达成共识,求大同存小异,所以,在沟通不畅时不要以父母的权威压制孩子,要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
第三,在孩子情绪激动时家长要选择退让,可以确定孩子观点中你赞同的部分,让孩子觉得还有沟通余地,或者转换话题,进行冷处理。很多时候,只要不当场激化矛盾,过段时间,孩子可能在接受其他新事物时,观点会不知不觉地改变,矛盾也会自然化解。
孩子是未来的家长,家长是走过来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要一路陪伴,跟上孩子的步伐,不断转换角色,陪伴孩子慢慢地体验世界,感受美好,让孩子成为真实的自己!
路在脚下,看你怎样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