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佛者的模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说言,有大力者,其唯难陀,此是正说。其有说言,最端正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其有说言,爱欲重者,其唯难陀,是则正说。诸比丘,而今难陀关闭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精勤修习,正智成就,堪能尽寿,纯一满净,梵行清白。
“彼难陀比丘关闭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暗障、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间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间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
“彼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者,彼难陀昼则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初夜时,经行、坐禅,除去阴障,以净其身。于中夜时,房外洗足,入于室中,右胁而卧,屈膝累足,系念明相,作起觉想。于后夜时,徐觉徐起,经行、坐禅。是名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习。
“彼善男子难陀胜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难陀,观察东方,一心正念,安住观察。观察南、西、北方,亦复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观察。如是观者,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
“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关闭根门,如善男子难陀。饮食知量,如善男子难陀。初夜、后夜精勤修业,如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如善男子难陀。如教授难陀法,亦当持是为其余人说。”
(二七五)
本经佛陀高度赞扬了尊者难陀,在杂阿含中,类似的赞扬并不多见,难陀是学佛者的榜样,从佛陀的赞扬可以了解学佛者应当怎么样学习佛法。佛陀说难陀是一位果断刚毅、品行端正的人,但他和世人一样爱欲很重,但他通过自己的精进,现在成就了佛法。难陀是从四个方面学习佛法的。
一、关闭根门。
二、饮食知量。
三、精勤修业。
四、正念正知。
2 修四念处、住七觉支
2.1 三世诸佛的共同之路
世尊,我不能知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世尊心之分齐,然我能知诸佛世尊法之分齐。我闻世尊说法,转转深,转转胜,转转上,转转妙。我闻世尊说法,知一法即断一法,知一法即证一法,知一法即修习一法,究竟于法,于大师所,得净信心,得净,世尊是等正觉。世尊,譬如国王有边城,城周匝方直,牢固坚密,唯有一门,无第二门,立守门者,人民入出,皆从此门。若入若出,其守门者虽复不知人数多少,要知人民唯从此门,更无他处。如是我知过去诸佛、如来、应、等正觉,悉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彼当来世诸佛世尊,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现在诸佛、世尊、如来、应、等正觉,亦断五盖恼心,令慧力羸、堕障碍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处,修七觉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四九八)
有一天,尊者舍利弗对佛陀说他深信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与三世诸佛的智慧别无二致,佛陀问舍利弗,你了解三世诸佛的心吗?舍利弗说他不了解,佛陀就问他既然不了解三世诸佛的心,为什么会深信佛陀与三世诸佛的智慧没有差异呢?
舍利弗说:世尊,我确实不完全了解三世诸佛的心,但是我完全知道三世诸佛的法。我听你开示的佛法,是逐渐深入,逐一推进,逐步增上,逐层导向涅槃的。我听了你的开示,知一法就断一法,知一法就证一法,知一法就修一法,这样,我最终在你这儿,对究竟法有了充足的信心,确信你是等正觉者。打个比方,譬如一座只有一扇门的城堡,我无需知道城里有多少人,但能确信进出城堡只能从这扇门出入,没有其它地方可以进出城堡。同样,三世诸佛断灭五盖,尽诸苦边,都是教导那些慧力弱小、陷于障碍、不向涅槃的人们住四念处、修七觉支。现在,佛陀你也是教导人们住四念处、修七觉支。所以我知道你与三世诸佛的智慧毫无差异。
舍利弗说他知道三世诸佛的心,是因为证悟了佛陀所说的法,这个法是住四念处、修七觉支。要注意的是,舍利弗认为“住四念处、修七觉支”是通往涅槃的唯一道路,这个法不仅是佛陀教导的方法,也是三世诸佛共同的教导方法,他使用了一个比喻,如果把成佛比作进入城堡,那么这个法是通往城堡,即达到涅槃唯一的道路,除此之外,没有其它道路可达涅槃。从舍利弗的观点看,一切佛法的修证方法都是以这个法为核心的,任何修法都不能违背这个法的原则,杂阿含中有关佛法修习的方法,比如三十七道品等都是这个法的不同方式的解说,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2.2 当如是学
是故诸姊妹,当如是学:于所可乐法,心不应著,断除贪故。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断除瞋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于四念处,当善系心,住七觉分。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
(二七六)
比丘尼是女性出家者。这一段经文记载的是尊者难陀给比丘尼讲法时的一段话,难陀尊者说应当这样学习佛法:
于所可乐法,心不应著,断除贪故。所可瞋法,不应生瞋,断除瞋故。所可痴法,不应生痴,断除痴故。
这是有关戒律的修持原则,不论是五戒或其它任何一种戒律,在佛法中都是为了断除贪嗔痴,守持戒律不能徒有表象,如果能够严格遵守这个原则,那么具体的戒条是不重要的。
于五受阴,当观生灭。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
这是佛法修习的对象,是观五受阴与六入处的缘起与缘灭。
于四念处,当善系心,住七觉分。
这是修习佛法的方法。
修七觉分已,于其欲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其有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于无明漏,心不缘著,心得解脱。
这是学习佛法的目标,是为了心的解脱。
2.3 明、解脱之路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为诸弟子说何等法福利,令彼转为人说,不谤如来,不增不减,诚说、法说、法次法说,无有余人能来比校、难诘、诃责?”
佛告目揵连:“明、解脱果报福利,为人转说者,不谤如来,不乖其理,法次法说,无有能来比校、难诘、嫌责。”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瞿昙,诸弟子有法,修习多修习,令明、解脱福利满足者不?”
佛告萦发目犍连:“有七觉分,修习多修习,明、解脱福利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有法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不?”
佛告萦发目揵连:“有四念处,修习多修习,能令七觉分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四念处满足不?”
佛告萦发目揵连:“有三妙行,修习多修习,能令四念处满足。”
萦发目揵连白佛言:“复有法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不?”
佛告目揵连:“有六触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
(二八一)
谤佛,诽谤佛陀,主要是指把佛法之外的内容说成是佛法的。
有人问佛陀,弘扬佛法时,说什么样的法不谤佛?佛陀说,弘扬明、解脱的法是不谤佛的,这样的法是不违背佛法的,也没有人能够反驳、诘难的。
佛法的目标是明、解脱,所谓明,即于四圣谛无间等,于缘起法无间等;所谓解脱,即心解脱、慧解脱。本经通过对答的方式解说了一个学习佛法的次第:
一、修习六触入处律仪。六触入处,即六根;修习六触入处律仪,即修根。
二、三妙行。三妙行,指身行、口行、意行。
三、四念处。
四、七觉支。
有些学佛者希望通过学习佛法得到明、解脱之外的其它利益,比如福报、社会地位等,本经明确指明学习佛法的回报是明、解脱,而不是其它的福报。明确学习佛学能获得的利益范围,就不会对佛法产生不适当的期待。
2.4 十三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金刚跋求摩河侧萨罗梨林中。
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如是念:“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七法满足已,二法满足?”
时尊者阿难从禅觉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思惟禅思,作是念:‘颇有一法,多修习已,令四法满足,乃至二法满足?’我今问世尊,宁有一法,多修习已,能令乃至二法满足耶?”
佛告阿难:“有一法,多修习已,乃至能令二法满足。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是比丘依止聚落,乃至如灭出息念学。阿难,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入息念学;心行息出息念时,如心行息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
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
阿难白佛:“如是修习安那般那念,令四念处满足。云何修四念处,令七觉分满足?”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住,念住已,系念住不忘,尔时方便修念觉分,修念觉分已,念觉分满足。念觉满足已,于法选择、思量,尔时方便修择法觉分,修择法觉分已,择法觉分满足。于法选择、分别、思量已,得精勤方便,尔时方便修习精进觉分,修精进觉分已,精进觉分满足。方便精进已,则心欢喜,尔时方便修喜觉分,修喜觉分已,喜觉分满足。欢喜已,身心猗息,尔时方便修猗觉分,修猗觉分已,猗觉分满足。身心乐已,得三昧,尔时修定觉分,修定觉分已,定觉分满足。定觉分满足已,贪忧则灭,得平等舍,尔时方便修舍觉分,修舍觉分已,舍觉分满足。受、心、法法念处,亦如是说。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
阿难白佛:“是名修四念处,满足七觉分。云何修七觉分,满足明、解脱?”
佛告阿难:“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念觉分已,满足明、解脱。乃至修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如是修舍觉分已,明、解脱满足。阿难,是名法法相类,法法相润。如是十三法,一法为增上,一法为门,次第增进,修习满足。”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一○)
安那般那念为增上之法,亦为入门之法,计为两法;四念处计为四法;七觉支计为七法;如是共计十三法。
本经中实现明、解脱的道路是十三法,修习安那般那念,可使四念处满足,修习四念处满足,可使七觉支满足,七觉支满足则明、解脱。十三法是以“四念处、住七觉支”修法为核心,增加了入门与增上的方法。
3 法镜
3.1 六随念
我今当说《法镜经》,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法镜经》?谓圣弟子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名《法镜经》。
(八五一)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佛陀说四不坏净是法镜,以四不坏净为镜可以审查自己的学习是否符合佛法。
若比丘在于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彼于尔时当修六念,乃至进得涅槃。譬如饥人,身体羸瘦,得美味食,身体肥泽。如是比丘住在学地,求所未得,上升进道,安隐涅槃,修六随念,乃至疾得安隐涅槃。
(九三一)
佛陀说:学佛者如果想要证得没有证得的,提升自己的修行,最终达到涅槃之境,那么他应当在适当的时候修习六随念。
有些人认为六随念是初学佛法者修习之法,甚至有人认为在家众只能修习六随念,但从本经看,六随念是佛陀对出家人讲的法,佛陀说修习六随念能达到涅槃。
3.2 佛随念
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
(一五○)
佛陀是佛法的发现者,是判断法与非法的裁定者,是世人学习佛法的依靠。
在佛陀住世时,学佛者对佛法有疑问可以求教于佛陀,现在佛陀不住世了,学佛者要以四不坏净为镜审视所学的佛法。
何等六念?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险众生中,无诸挂碍,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九三一)
佛随念包括三项内容:一、随念的内容是佛陀的名号;二、随念的原则是不起念贪嗔痴;三、随念的方法是以名号为桥梁修七觉支。
一、佛陀的名号。
在汉传佛教地区,常把佛、世尊两个名号合并统称佛世尊,有些经文是把世间解、无上士两个名号合并在统称为世间解无上士,这样有十个名号,我们没有采用这种说法,而是按文言文重新断句,分为十一个名号。传说佛陀的名号多达一万个,这个说法是无法考证的,佛陀的名号体现了世人对他的尊敬与赞美。在本经中,佛陀说修习佛随念能进入佛法中,达到涅槃,因此对佛陀名号的理解就不能局限于尊敬与赞美,而应更多地从佛法的角度来理解这些名号。
1. 如来,这是一个比喻的说法,比喻通过学习佛法能使世间的真实像是某种物品那样送到学佛者的手中。这个名号表明佛法是真实不虚的,是了解世间真实的有效工具。
2. 应,应供,应该供养,成就佛法的人接受天与世间之人的供养是理所当然的。学习佛法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最终能够成就佛法是很不容易的,他们是世间的精华,是弘扬佛法的主要承担者,理应得到世人经济上的供养,让他们没有顾虑地奉献于佛法。
3. 等正觉,成就佛法的人完全证知四圣谛与缘起法。这个名号体现了修习佛法的目标是对四圣谛与缘起法的完全证知。
4. 明行足,行是身语意三行,明行足是对身语意三行有充分无疑的觉知。这是学习佛法的方法,学佛是通过对身语意的彻底了知。
5. 善逝,佛法对苦的灭除方法是善巧的,易于众生学习的。这个名号强调学习佛法要灵活,不能生搬硬套,画地为牢,应时应机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也就是说要学会择法,择法主要体现在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佛陀说学佛者应当应机修习七觉支,就如同一个人会随着天气的变化穿戴不同的衣服。
6. 世间解,佛法成就者能充分了知世间。在杂阿含中,世间是指五受阴、六入处的缘起与缘灭。
7. 无上士,佛陀的成就是无上的,没有人比得上。学佛者应当自视有无上的荣耀,珍爱自身的学佛的身份。
8. 调御丈夫,指佛陀善于讲法。这个名号提示修习者在弘法时要有善巧。
9. 天人师,佛陀是天与人世间的导师。
10. 佛,觉悟义。这个名号指明修习佛法的目标是为了觉悟。
11. 世尊,世间所尊敬的。
二、佛随念的目标与原则。佛陀开示的忆念十一个名号修法原则是不起贪嗔痴,进而达到了知佛法的目的。忆念名号是一种手段,知法才是目的。
三、修七觉支。达到了知佛法的目的,那么就可以修习七觉支,由七觉支而达到般涅槃。
在佛随念中,佛陀开示了忆念佛名号的修习方法,在忆念这些名号之外,还应当认真学习了解佛陀的生平,特别是佛陀觉悟的经历。每一位成就者都有他独特的经历,了解他们的经历,体会他们的心路历程,寻找其中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启发修习者对佛法的认识。佛陀的历史虽然已经久远,许多事迹已经被神化、神圣化,但是如果能够把佛陀还原为一个从人而觉悟的智者,从共同的传说中挖掘真相,抹去历史的尘埃,那么对修习者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3.3 法随念
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
(九三一)
法随念是忆念佛法的特征。佛陀说,佛法有四大特征:
一、现法离生死炽然。佛法的目标是能够离于生死之苦。
二、不待时节。佛法的证知不需要等待很久,不需要等待多久是多久?应当是现下。如果正确修习佛法应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明了苦与苦灭。
三、通达现法。佛法能证知缘起法,获得涅槃。
四、缘自觉知。佛法的证知是自知的,无需他人印证。
杂阿含认为学习佛法无需他人印证,汉传佛教有印心之说,但汉传佛教又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4 僧随念
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升进涅槃。
(九三一)
修习者应当努力证知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并且应当尊敬并供养这证得这些果位的成就者。
若信人者,生五种过患。彼人或时犯戒违律,为众所弃。恭敬其人者,当作是念:‘此是我师,我所敬重。众僧弃薄,我今何缘入彼塔寺?’不入塔寺已,不敬众僧;不敬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信敬人,生初过患。
复次敬信人者,所敬之人犯戒违律,众僧为作不见举。敬信彼人者,当作是念:‘此是我师,我所敬重。而今众僧作不见举,我今何缘复入塔寺?’不入塔寺已,不敬众僧;不敬众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二过患。
复次彼人若持衣钵,余方游行。敬彼人者,而作是念:‘我所敬人着衣持钵,余方游行,我今何缘入彼塔寺?’不入塔寺已,不得恭敬众僧;不敬众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三过患。
复次彼所信敬人,舍戒还俗。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师,我所敬重,舍戒还俗。我今不应入彼塔寺。’不入寺已,不敬众僧;不敬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已,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四过患。
复次彼所信敬人,身坏命终。敬信彼人者,而作是念:‘彼是我师,我所敬重,今已命终。我今何缘入彼塔寺?’不入寺故,不得敬僧;不敬僧已,不得闻法;不闻法故,退失善法,不得久住于正法中,是名敬信人故,生第五过患。
是故诸比丘,当如是学:我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八三七)
信人,在本经指相信某人、依赖某人。
佛陀说:信人,会产生五种过患。过患,是过错、灾难的意思。
一、当所信之人犯戒违律时,自己就不愿再去寺庙,不去寺庙就难以听到正法。
二、当所信之人犯戒违律,而其他僧众没有指出批评,就不愿再进寺庙,不入寺庙则难以听到正法。
三、当所信之人因事离开寺庙,则不愿再寺庙,不入寺庙则难以听到正法。
四、当所信之人舍戒还俗,则不愿再入寺庙,不入寺庙则难以听到正法。
五、当所信之人身坏命终时,不愿再入寺庙,不入寺庙则难以听到正法。
佛陀列举了信人的几种过患,然后号召圣弟子们成就四不坏净,因此可知,佛陀不希望圣弟子把学佛寄托于某一个人,希望圣弟子们学佛时,应更多地看到整个僧团,整个佛法。大师、善男子无疑是我们学习佛法时重要的指导者,他们本身往往也成为亲近者的榜样,但是学佛者应牢牢记住,亲近大师,亲近善男子是为了学习真理,听闻正法,而不是为了寻找一个精神寄托,更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崇拜的偶像,要学会把大师或善男子所说的法与其本人区分开来,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
2.5 戒随念
复次圣弟子自念净戒:不坏戒,不缺戒,不污戒,不杂戒,不他取戒,善护戒,明者称誉戒,智者不厌戒。圣弟子如是念戒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戒所熏,升进涅槃。
(九三一)
戒随念是随念持戒的八个要求。佛陀在开示戒随念时,没有具体说明是某一种具体的戒律,而是从持戒的标准出发,这显示了佛陀对戒律的一个观点,持戒首先应当遵循的是戒的精神,而后才是具体的戒条,每一位修习者在持戒时,都应当对所持之戒从八个方面进行审查,然后才能持之。
2.6 施随念
复次圣弟子自念施事:我得善利,于悭垢众生中而得离悭垢处,于非家行解脱施,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圣弟子如是念施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施所熏,升进涅槃。
(九三一)
圣弟子都是出家人,制三衣,不清楚他们怎么自手施,施什么?因此,本书猜测,佛法可能更多的是为在家众而说的,但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们不得不选择出家的方式。
2.7 天随念
复次圣弟子念诸天事:有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若有正信心者,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亦当行此正信;彼得净戒、施、闻、慧,于此命终,生彼诸天,我今亦当行此戒、施、闻、慧。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彼圣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随喜已,生欣悦;欣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得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处凶险众生中,无诸挂碍,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升进涅槃。
(九三一)
勉励众生以那些命终升天的人为榜样,努力修习佛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