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曹操跟《三国志》里面记载的曹操完全不是一个人,统一了这个认知咱们往下讨论才有了前提。
同样一个故事,要看你怎么讲,《罗生门》看过吧?不同视角、不同立场,同一件事里面的人可以变成截然不同的几个人,如果不是名字一样,光听描述,你肯定没法知道他们原来是一个人。
现在,我站在一个创业者的角度讲一下,曹操为什么总是亲征。
1、别看曹操是官二代、自己也当过官,但他是那种想做事的人,要做事自然就要得罪人,偏偏他作事还有自己的思路,他的思路就是打烂现有的体制全部推倒重来,所以他老子也帮不上忙,在体制内他是走不下去的。曹操是从小衣食无忧,但却精力充沛,充沛到溢出的那种人。精力无处释放,所以他做出过不少出格的事。如果他只是这样任性妄为,最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纨绔子弟,历史根本不会记录下来。但是,可能是受到儒家教育影响,这个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偏偏有一颗经世济民之心。正赶上汉末大乱,导致大乱的原因正是世家大族与皇权之争。政治从来不是宦官专权、外戚专权那么简单,哪个史书里有名字的不是当世人杰?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会想不明白?为什么要用宦官和外戚?因为除了这两种人就没人听皇帝的,汉朝的察举制使得权力不断汇聚到那些世家大族手里,例如四世三公的袁家。话语权把持在这些氏族官僚手里,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写史书,当然问题全怪别人。就是这样一群人,在今后还在污蔑曹操,当然曹操既然做了,就不怕被人骂,他是一个真侠客,他的创业方式也是真草根。
2、曹操创业靠的就是曹家、夏侯家那点家底,而大家之所以跟曹操,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资源,而只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人行,值得跟他出生入死去做一番大事业。他的这个起步,除了比孙刘早点,从难度上看一点不必他们小。起步早倒算是点优势,但是冒得风险还大呢,那时候可是要面对董卓、袁绍这些大boss的。曹操有啥,除了他的那点理想,啥都没有啊,这时候不亲征能怎么办?那些良将现在还都没怎么打过仗,战场上都是菜鸟,当然曹操也好不到哪去,但是大家都是奔着他来的,好歹他还有号召力,总得有人拿主意吧,那就只能曹操自己来。不过好在当时是真的乱,黄巾军早期就是一群流民,没什么战斗力,各路诸侯各怀鬼胎,居然让曹操这个小公司在夹缝中活下来了。
3、后来小公司渐渐做大了,曹操居然阴差阳错把汉献帝这个壳公司给收购了,但问题是这个壳公司比他那个小公司大多了,而且内部建制也是完整的,唯独就是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但凡有个人能保障公司安全,他们也绝不会请曹操来当保安,没错,在那些世家官僚看来,曹操就是个保安。壳公司是收购了,但是整合不了啊,这怎么办?只能想办法在新公司树立威信啊,怎么树立威信,兵荒马乱的除了打仗还能靠什么?谁去打呢?当然是谁树立威信谁去打啊,这时候曹操虽然在自己团队里是老板,但是名义上他们整个团队都属于汉献帝这个大老板啊,如果曹操派手下打仗打胜了,朝廷里很可能有人借机把那个人拉上来,这样正好能分化曹操团队。所以,就算手下能打胜,曹操也不能让他们去,因为打胜只是方法,根本就不是目的,树立威信才是。
4、大家想没想过,乱世中那么多良将,为什么不自己干,非要跟着曹刘孙?他们早就盘算过了,以自己这点本事,可能干不成什么事,风险还挺高,毕竟吕布这种猛将最后都落得身首异处,自己才几斤几两,还是跟着老大混吧。从结果就可以看出,三国那时候大家公认的牛人,就是曹、刘、孙这三个人,不用听后来的史官怎么讲故事,用脚投出来的才是真选票。所以为什么曹操要亲征,因为曹操就是团队里最NB那个人,没有之一。你们发现没有,史官从来不会把皇帝当作历史的核心人物来写,为什么?因为史官站的立场就是那些良将文官的立场,他们习惯性的抹黑皇帝然后给自己这伙人脸上贴金,说白了就是“你看我们多NB,猪队友皇帝都能带着飞”,或者是“虽然我们很NB,但皇帝这个猪队友实在带不动”,翻来覆去都是这两句。
5、曹操把威信树立到什么程度?封魏王、加九锡。说白了,就是只要你不当皇帝,想干啥干啥。因此,后来大家因此诟病曹操是个野心家,但是我倒觉得未必。因为曹操想做的事可比当皇帝大多了,他的“唯才是举”就是奔着重新洗牌、砸烂旧世界去的,所以给他个皇帝当,他还真不一定看得上。他的这个理想是在对抗当时的所有人在上千年里形成的认知惯性,稍有不慎就会被碾得粉身碎骨,王莽就是前车之鉴。所以,为了成功、也是为了自保,他必须树立前所未有的威信,这种威信要远超皇帝,甚至要接近于神,才有可能成功。所以,穷其一生,曹操都在分秒必争的积累威信,所以他必须亲征,他承受不了没有亲征导致威信的分流。
6、当时曹操的对手刘备、孙权就战争而言,都是战神级的人物,偏偏这两位也都是草根,他们也都亲征,在三国那个年代,能顶住这两位的,除了曹操恐怕还真没有别人。一个将领,他的统帅能力是有限的,能统领1000人所向无敌的将领,你让他带10000兵,很可能就兵败如山倒。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团队去管理另外9000人,他自己也找不到重点,结果就是他还是只能管好原来那1000人,剩下9000放任不管。结果对面找到弱点,绕开你那1000主力,攻击另外9000,9000人很容易就崩溃了,什么叫兵败如山倒?你想用1000主力阻止9000逃兵溃散?门都没有,你的1000主力见到9000人四散奔逃,他们还能听你的?早就跟着跑了,古代打仗大体都是这个过程。这就像公司里面,你把一个经理直接提拔成总监,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该干什么,很可能还是每天只管原来那几个人,剩下几十人就没人管。而且,就算他想管,其他人凭什么听他的呢?树立威信是需要过程的,至少经历两场大胜才可能树立起来,所以不论曹操、刘备还是孙权,都没有能够代替他们亲征的团队,话又说回来,如果真的有,人家干嘛不去另立门户呢?
有以上这些因素在,你是曹操你也只能亲征。可惜的是,曹操死的太早,理想只完成了一半,他死之后,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曹丕反手就是一部《九品官人法》,曹操的改革一下被打回原形。我想曹丕应该也是为形势所迫,不出这么一招皇帝肯定当不上,少了他爹的威信,这一族人想活下去都难。所以,这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曹操积累威信的迫不得已。
人们低估了曹操的历史功绩,一是因为《三国演义》,二是因为曹操只开了一个头,后面经历了南北朝的动荡,再到隋唐才实现了科举制度,大家很难把这件事跟曹操的唯才是举联系起来。但实际上,正是曹操奋力砸烂了人们对世袭贵族的认知,才为后来的科举制度扫清了最大障碍,直到现在,高考仍然是我们最主要的上升通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