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934536/b49293e16f509621.jpeg)
文/阿瑞德
01
这是一篇书评,以及一些个人思考。
在聊之前,先说说小说的写作。
对于小说,有俗雅之分;有魔幻荒诞,也有冷静克制。
如果,你读过加缪的《局外人》,你一定会被小说开头的神来之笔震颤到——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第一次读这个小说,读到这句话,说实话,我惊讶地想一口气读完它。
好奇、惊叹、怀疑。
我脑袋里,冒出的第一句话是:“这他妈的,还是个正常人嘛!”
于是,吃力地读完《局外人》,我持续性的震撼不已。
02
小说竟然可以这么写,小说竟然可以拿来论证深奥的哲学。
读完,在幻象里沉浸了好些天。
我为什么要提加缪的《局外人》?
当然,这跟我接下聊的余华老师的作品是有关系的,而这其中有共性,我个人认为有共通性。
中国的作家,很大一部分都受到过国外大作家的影响。
毕飞宇的《推拿》,其文笔之下的克制、冷静,叙事的沉稳,收敛。
个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它受过《局外人》的影响。
当然,这很正常不过。
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莫言的《檀香刑》、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等。
读这些小说,你能直观的看见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子。
文学师承,我从来不相信天生,或者独创。
它不是孙猴子,石头缝里能直接蹦出来的。
03
余华老师的作品,我读了四部。
《活着》、《在细雨中呐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感受,有三种,有褒有贬。
他的作品,语言直接、通俗化、口语化。
这有一个好处,读他的书,阅读速度极快,且无丝毫障碍。
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可能几个小时便可以看完。你可以一目十行,并且小说情节的故事,戏笑间,不易忘。
对于作家,其写作的土壤一定跟他生活过的环境有关。
马尔克斯的是魔幻的马孔多,莫言的是东北高密乡,迟子建的是游牧的鄂温克。
而余华的,是刘镇。
是余拔牙,是手术刀,是拔掉的成百上千的牙齿,是职业带给他手术刀式的冷静、克制。
实话说,克制这个词,可能都不能用来描述其作品风格,更加准确的,应该是冷血。
04
《活着》中,小说人物消失,只剩伶仃孤独的富贵。
《许三观卖血记》中,卖血卖到读者也窒息绝望,而《兄弟》中,荒诞的是什么?
是宋凡平拿铁钉砸进了自己脑壳?
是宋钢隆胸卖丰乳霜、处美人大赛、宋钢卧轨自杀?
还是李光头无赖,结扎,干翻无数个女人,学俄语去太空?
可能都是,也可能都不是。
余华老师早期的短篇作品,非常惊艳。其语言、人物、叙事,你能感受到一种涌出的戾气。
后期的部分小说,不是这样。
而《兄弟》这部小说,上部很好,下部有些垮掉。
05
这里,我要浅谈一下自己对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些见解。
对于绝大多数作家而言,长篇小说耗时耗力耗身体!
抛开其他作家作品不说,只谈《兄弟》这部作品。
上部,延续余华老师一贯的荒诞性叙事,更加通俗、直接。它没有《活着》里的坑洼,也没有《许三观卖血记》里大量的人物对话。
有的,是六字——不成熟,欠考虑。
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上下部的断裂,具体而言,是下半部小说由于断裂,找不到相似的共同语言感。
欠考虑,我个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作家余华的小说思想上。
我稍稍猜测一下。作家余华,肯定也意识到“断裂”带给这部作品的影响。
所以,下半部,大面积的失控,他是无法把控了的。
06
作家行列里,有些作家天赋高些,有些作家勤奋些。
说实话,天赋这玩意儿,不好说。
谁也不能说一定有,谁也不能说一定无,它有是有,但相比于勤奋。
我个人觉得,勤奋更重要些。
刘震云很聪明,余华天赋有,也很聪明,可他们,还算不得伟大的大作家。
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他应该是怎样的呢?
马尔克斯很伟大,他是神人;加缪,他也是世界级作家,怪人;卡夫卡,伟大,它其实也普通。
我理解的伟大作家,我认为他是拥有广阔的胸怀,深邃的思想。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应该充满了某种爱。
爱人、爱土地、爱生活、爱某个喜欢的世界。
余华老师的《兄弟》这部作品,个人觉得,不足的地方很多。
不知道医生这个职业,对他的影响多大,或者说,小说故事的叙述与其有多大关联。
可敢肯定,这个小说,搁置、断裂,对其小说语言的找回是困难的,是恼人的,是毁灭作品的。
既然写,既然被标榜,提笔一定是神圣的。
所以,最后,还是那句话。
长篇小说的创作,切记搁置,还是一气哼成的为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