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重读红楼梦》二(第一回-第十四回)

《重读红楼梦》二(第一回-第十四回)

作者: 伊儿_1940 | 来源:发表于2020-03-01 22:48 被阅读0次

重读《红楼梦》节奏是缓慢的,每日悠悠听着蒋勋老师讲课,细细品读原著章节,字里行间,犹如茗一杯人间至味,层次叠加,时有回甘。不足以提笔畅谈感悟,仅将阅读中收获的点滴感悟,略作小记。

本周翻了《红楼梦》第一回到第十四回,从开卷“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贾宝玉路谒北静王”。短短十四回,道尽了整部《红楼梦》的空与幻。细数开头这些个章节,竟有五个大小人物先后离世,万般疼爱黛玉的双亲林如海贾敏、爱上薄命女孩英连的冯公子、色胆包天淫恋王熙凤的贾瑞、貌美如天仙的秦可卿等,这些人物的开场和离世,从开场便渲染了红楼梦的整个悲凉。尤其秦可卿临死托梦王熙凤,嘱托其贾家身后事,她的遗言预示大厦将倾,她的死亡,也意味着贾府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正如贾珍哭诉的从此长房里绝灭无人。蒋勋老师说,一般小说都怕开头写了结局就无趣了,红楼梦这部小说极有魅力之处,便是曹雪芹先生从作者自云始,到甄士隐和贾宝玉先后梦入“太虚幻境”,先在开头将故事结局交代清楚,这般手法丝毫未影响大家对这个小说的喜爱,反而更吸引历代读者去寻找书中人物轨迹。如蒋勋老师所言,红楼梦告诉世人,结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结局。

前十四回,还未有贾府姑娘们花前月下吟诗作赋,但最具有人生哲理的诗词尽在其中。如“太虚幻境”两旁的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语道出真假虚幻人生,更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相似,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还有那跛足道人念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中年再读,句句入心。甄士隐一生,以其女儿英莲丢失为分水线。他的前半生喜乐时不知苦将至,秉性恬淡,衣食丰渥,爱女绕膝,施才好客,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却不知乐极悲生,甘尽苦随来,只应了那句“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年过半百方得的宝贝千金元宵夜弄丢了,昼夜啼哭换不回爱女的归来,只换得葫芦庙失火和家宅瞬变瓦砾场,所有一切烟消云散,凄惨悲凉的后半生惶然而至。夫妻两随后辗转田庄,惨遇干旱无法安身,折卖田庄投奔岳丈,却被岳丈骗去朽屋薄田,下世贫病来浮生恍若梦。一个拄拐散心的黄昏,甄士隐再次遇见跛足道人,他终究遁悟了尘世一场空,用一首“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对上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随后,他抢过道人肩上的褡裢,一声“走罢!”飘飘而去,消失在凡尘与俗世之中。甄士隐的一生,喜了又悲,富了转贫;半生喜乐,半世苍凉。却说红楼最苦甄士隐,可人世间,谁人不是甄士隐?

除了甄士隐,前十四回有许多经典折子,如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等。而其中的一个人物,更是让我读出了新的感悟,新的味道,此人便是宁国府当家大老爷——贾珍。从小,一直觉得贾珍是一个坏透了的男人,生活穷奢极欲,还染指自己的儿媳妇秦可卿,最后逼死了美丽懦弱、与人为善的秦氏,此人算是年少时我最厌恶的人物之一。重读细品红楼梦,不经意发现,这人竟是红楼梦中最用情至深的男人。书中对秦可卿生病以及离世的描绘,都能看出贾珍对她的一片真心。秦可卿生病,贾珍上窜下跳遍访名医,不惜下名帖不惜花重金。秦可卿死了,贾珍哭得跟泪人一般,日日不思饮食,处处伤心欲绝。对于秦的葬礼排场,他几乎倾其所有去置办:择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亲自寻遍世间珍贵棺木,为儿子捐官赠逝者虚名,跑去铁槛寺踏看寄灵所在,身为贾府显赫人物,却像极了一个任性的孩子。有红学家推测贾珍和秦可卿之间可能确有真情,那会儿的贾珍不过三十五六岁,正是成熟稳重风度翩翩的样子,对秦可卿的怜爱和体贴亦是远超贾蓉,很容易让年轻柔弱的她产生情感依赖。虽无人知晓秦是怎么想的,但是贾珍的态度很清楚的告诉世人,他是付出了真心的。人性复杂,贾珍属于一个正常的坏男人,但对秦可卿,他用尽了一生痴情,相比贾府其他风流不羁、拈花惹草、见异思迁的男子,个人觉得,他属于有情有义之人了。秦可卿已死,她为这段不堪情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贾珍也永久活在了道德的谴责中,但抛去所有世俗羁绊,这段感情似乎可以另当别论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读红楼梦》二(第一回-第十四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td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