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流浪诗人连载小说国学与传统文化
解开《红楼梦》之谜局十四(红学论文,与诸君共探讨)

解开《红楼梦》之谜局十四(红学论文,与诸君共探讨)

作者: 李缓之 | 来源:发表于2018-09-08 13:51 被阅读40次

第十四回

巧夺天工合用梦幻

五个过程妙藏真相

我们细心的红迷朋友都会知道,在《红楼梦》第一回里,雪芹不只是向我们讲述了前面的那些隐意,他还运用了一些看起来不怎么明显的话语向我们讲述了包含于其中的另外一层隐意。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里所花费的心血是最大的。其中包含了雪芹的很多别具一格的想法和构思。我们前面的分析文章里所揭示的问题和秘密也许只是冰山的一角。我们现在就再与红迷朋友们一起探讨一下我们于《红楼梦》第一回里所注意和发现的这些问题和秘密!

不知道我们红迷朋友注意到没有:《红楼梦》文本第一回开篇第一段即说作者因曾历过一番梦幻而撰写此书。并且在接下来的第二段,雪芹又特意列出一整段文字将梦幻分开来说,还说这是此书立意本旨。我们从前面的分析文章可以基本确定,雪芹是用《红楼梦》文本来将真事隐去的。那雪芹为何因为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就会将真事隐去呢?

这里,我们不妨仔细地推敲一下,也许就能明白雪芹的良苦用心和隐藏于其中的奥秘了:雪芹先是撰写了《石头记》这部书,而写《石头记》所借用的正是“通灵”之说。雪芹为了达到将真事隐去之目的,这才运用了“历过一番梦幻”的非常规手法来创作,并经过不断修改,最终完成了《红楼梦》文本的艰辛创作。我们这样推敲一遍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像雪芹所说的那样“此回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这说明用“梦”用“幻”不光是提醒阅者眼目,更重要的是提醒阅者思考,从中来探寻雪芹这样说的真相和目的。这是因为雪芹将真事隐藏在了《红楼梦》文本的某些地方。如果我们红迷朋友像阅读其他普通故事那样来阅读《红楼梦》文本的话,那就不可能发现隐藏于其中的那些史实和真相。

我们可以这样假定:即雪芹是先撰写的《石头记》这部书,我们称之为《初稿石头记》,这个《初稿石头记》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楼梦》文本。我们推测,在这个《初稿石头记》中雪芹是将真实事情原原本本,不事雕琢地说了出来。为了达到将真实事情隐去的目的,雪芹在大体遵循一定原则的情况下,才将这个《初稿石头记》再加工改造为《石头记》这部书。当然我们的文字里所指的这几个书名,只是为了区分雪芹的不同创作过程,并不是指现在所存世的一样书名的书,这是必须说明的。这时,雪芹已经进行了改头换面,但还不彻底!于是雪芹在此基础上再经过进一步加工,才彻底将真事隐藏了起来,把我们称为的《石头记》转变成了我们红迷朋友今天所能看到的《红楼梦》文本,这中间可能还有其它过程。而这种加工转变正是通过多种手法对我们称之为的《初刻石头记》中的文字进行加工演化,并最终形成了我们红迷朋友今天所看到的《红楼梦》文本,雪芹以此完成了《红楼梦》文本之谜局的整体制作过程。

这个创作过程实际上一共可以分为五个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们红迷朋友其实可以从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文本第一回中找到答案。这就是书中第一回所写的四个书名的来历,书中写道“……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在这里,雪芹告诉了我们红迷朋友《红楼梦》文本的创作过程。雪芹又一次运用了零星的表达手法,即《红楼梦》文本的创作过程其实一共分为五个阶段。而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只部分地说出了创作的这五个阶段,却部分地省略了其中的一个阶段。这部分省略的阶段,则被雪芹有意写在了《红楼梦》文本的第五回中,这就是书名如何确立为《红楼梦》的阶段。

由以上分析我们红迷朋友可以看出,雪芹是经过四次改头换面才最终将《石头记》改写成《红楼梦》文本的。而雪芹的整个创作过程其实进行了五次。

我们再来看看所摘录这段文字中所包含的其它玄机。我们细心的红迷朋友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一共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空空道人(他实质上就是雪芹本人)改写的五个过程。这一部分实质上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红楼梦》文本的创作过程一共可分为五个具体的过程,而这段文字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却只说了创作的其中四个过程。除此之外,第一部分文字似乎不再含有其他意思。这第一部分也是雪芹对《红楼梦》文本创作过程的另外一种表达形式:第一个过程是空空道人因空见色,二是空空道人由色生情,三是空空道人传情入色,四是空空道人自色悟空,五是空空道人易名为情僧。这里雪芹说出了《红楼梦》文本的创作过程是相互对应的、相互联系的五个过程。而空空道人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的过程其实已属于这段文字的第二部分,即看起来像是书名的确立过程。其实说是书名,实际上指的却是对内容的加工创作过程,这其中则包含了雪芹的一些大的创作原则。雪芹就是这样将所摘录这段文字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做成了两个相扣的环,形成了环环相扣的现象。

所摘录这段文字的第二部分则是雪芹创作书名及内容的变更过程,这其中包含了雪芹的一些大的创作原则。有关创作原则这个大问题,我们放在以后的分析文章中来说明。这里,我们先说说雪芹进行变更的过程这个问题。这个过程其实也还是对应这段文字的第一部分所表达的雪芹的五个加工创作过程而言的,而在《红楼梦》第一回的这段文字的第二部分,雪芹却只说出了其中的前四个创作过程:第一个过程是雪芹先创作出了《石头记》。第二个过程则是雪芹改《石头记》为《情僧录》。接下来的第三个过程是雪芹又将《情僧录》改变为《风月宝鉴》。第四个过程则是雪芹再改《风月宝鉴》为《金陵十二钗》。至于最后一个过程,雪芹最终定稿成形的文字则是《红楼梦》文本,这是雪芹进行创作的最后一个过程,而雪芹却有意将其与前面的四个过程分开来,把这最后一个过程放在了《红楼梦》文本的第五回中来进行讲述。这样看来,这五个过程就与上文空空道人的五个过程相互对应了。

而所摘录这段文字的第三部分也是雪芹在向我们红迷朋友交待《红楼梦》文本的五个创作过程中的四个。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部分文字说得更具体一些,而且雪芹还运用这部分文字说出了一些《红楼梦》文本的创作手法。所摘录这段文字的前面两部分说得比较笼统,而第三部分则说得更明确一些。在这第三部分里,雪芹也只说了四个过程,而且这四个更具体的创作过程则是被雪芹故意打乱了来说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下面一分析,红迷朋友们就明白了:

第一个过程自然是雪芹创作了《石头记》这个最原始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第三部分的交待中是省略了的。而第二个过程我们准备放在这回分析文章的后面部分和其他情况一起来分析说明。第三个过程其实是雪芹篡成目录。接下来的第四个过程则是雪芹分出章回。分出章回其实质上是雪芹写出章回里的内容,因为这四个字是可以理解为雪芹分阶段写出章回里的文字的意思。而第五个过程则是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这个过程雪芹用了八个字来表达。因为披阅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增删,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过程。

所摘录这段文字第三部分的第二个过程则是被雪芹放在了《红楼梦》文本的第五回中。这五个过程不同于前面两部分的情况在于:这五个过程实质上是雪芹在向我们红迷朋友说明《红楼梦》文本的创作手法。而第二个手法,即第二个过程则是警幻仙子所说的《红楼梦》。警幻仙子是个很有意思的称谓,这我们会在这回分析文章的后面部分来进行分析解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红楼梦》第一回中,雪芹向我们红迷朋友道出了整部书的创作是分五步来完成的。在这里雪芹没有一口气全部说完,而是将其分散开来,然后打乱创作过程的顺序,再一点一点慢慢地告诉我们红迷朋友,并且雪芹将最重要创作手法放在了《红楼梦》文本的第五回里讲述。这也正是我们一再说的零星表达手法的又一个证明。雪芹这样做的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为了隐藏他所要说的真实情况。

我们猜测,雪芹所要说的这些真相如果明着说出来,肯定是会被满清封建王朝统治者杀头,甚至是被满门抄斩、诛灭九族的。所以雪芹才不得不以隐秘的方式,将真相隐藏于《红楼梦》文本之中。由此我们红迷朋友可以看出,雪芹为达到将真相隐藏之目的,不惜花费大量心血,进行反复变换和修改,才最终完成了对事情真相的隐蔽讲述。

如果我们以上的分析是正确的,那我们就可以以这五种手法为出发点,运用反推法,即从最终结果反推到出发点,也就是从《红楼梦》文本反推到《石头记》。这样,我们就完全能够解开雪芹所布下的《红楼梦》文本之谜局。

正像《红楼梦》第一回开头所说,雪芹“历过一番梦幻”,结合《红楼梦》第一回第二段,我们推测,这也许又是雪芹众多创作手法中的一种。在《红楼梦》文本第一回第二段,雪芹将“梦”和“幻”分开来讲述,那我们红迷朋友完全可以将它们分开来,逐一进行分析。雪芹正是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红楼梦》文本。因此,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雪芹创作《红楼梦》文本的全过程。这期间,雪芹先以普通手法,即我们红迷朋友容易理解的手法写成了《石头记》文本,来将他想要表达的某些真相明确地写了出来。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步骤和一些具体的手法将这些真相隐藏于《红楼梦》文本中,从而形成了我们红迷朋友今天所看到的文字。雪芹在这个创作过程中肯定会为我们红迷朋友留下许多能够发现这些真相的金钥匙,这些金钥匙就是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所综合运用的那些创作手法,那些手法可能都是雪芹为了隐藏真相而创作并使用的。

《红楼梦》文本第一回里的这个“梦幻”可能就是这些金钥匙中的一把。那这个历过的“梦幻”和用“梦”用“幻”到底会是什么呢?这在《红楼梦》文本中既可能是多种手法的运用,也可能会是一种全新手法的展示。我们在前面也说过一些雪芹所运用的创作手法。对于“梦幻”这种新手法还从来未分析过。其实说白了这也是一种谐音的手法。

在《红楼梦》第一回里,雪芹把第二段作为专门独立的一段特意写出来,这其中是隐含深意的。这既是与我们这回分析文章里所摘录《红楼梦》第一回文字的第三部分的第二个过程相对应,也是雪芹怕我们红迷朋友不明白他所真正要说的事情是什么,才特意写出来的一段文字。雪芹在这里可谓是煞费苦心,精心构思才创作出这种手法的。同时,这既是雪芹在提醒我们红迷朋友要注意前面所述的“历过一番梦幻”,也是在提醒我们红迷朋友对“梦”和“幻”要进行单独理解和分析,而不是作为连在一起的一个词来进行理解和体会。因此,《红楼梦》开篇所说的“历过一番梦幻”中的“梦幻”应分开来进行理解,即雪芹历过一番“梦”和一番“幻”。这两种手法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手法。

我们先说用“梦”这种手法,这种手法充满了像做梦一样的不同变数和不可捉摸的地方。这在《红楼梦》文本的梦境中就表现得非常具体,我们红迷朋友可以自己去寻找,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我们人类的梦境也同样有着奇妙的变数,在梦境中,逻辑推理就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了。而雪芹运用“梦”这种手法来演绎《红楼梦》文本,也就为我们进行研究和解读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难以避免的麻烦。

那如何使这种手法能变得更容易把握呢?这雪芹就用到了与此相联系的“用‘幻’”这种表达手法。其实按照雪芹一贯善于运用谐音的表达手法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幻”字是完全可以谐音成“换”字的,这也与我们前面分析的改头换面是一致的,因而“用‘幻’”即是“用‘换’”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用“换”其实就是雪芹创作的新的表达手法——换字法。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第三部分的第二个过程了,这其实就是“警幻仙子”这个称谓。“警幻仙子”其实就是“经换先字”的谐音。雪芹在讲述创作《红楼梦》文本的五个加工创作过程时,将警幻仙子所定《红楼梦》的名称放在第五回中讲述,其原因就是怕这种创作手法被满清封建统治者所发现。因此,雪芹这才有意没将这个创作手法放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来和其它四种手法一起说明。而这个关键的过程则被雪芹放在了《红楼梦》文本的第五回中。我们认为,《红楼梦》文本是“经换”而来,说白了就是雪芹运用“换字法”来进行加工创作的。那么雪芹究竟想“换”什么字呢?我们觉得,雪芹为了隐藏真相,除了换文字之外,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以达到此目的了。也就是说为了将《石头记》中明着记录的真相隐藏起来,雪芹除运用了我们以前分析文章里所指出的那些手法外,还最终综合运用了梦一样的手法和“换字法”来达到这个目的。这也只是雪芹所有手法中的一类。雪芹运用梦来讲述“通灵”说的结局,而运用“换字法”来隐藏他所讲述事情的真相。这种“换字法”就是用一个全新的隐蔽的字来替换掉《石头记》中所运用的最能明白表达真相的最原始的字,以此来达到将真实事情隐去之目的。雪芹正是运用这两种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手法来完成了《红楼梦》文本的创作。因此《红楼梦》第一回里的这些讲述就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其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加工创作手法。

综上所述,我们红迷朋友可以看出,雪芹创作《红楼梦》文本的过程是分五个步骤来完成的,也就是说雪芹是用了五个步骤来制作《红楼梦》文本之谜局。我们运用反推法从结果推导至开头的话,那就会是这五个过程:

我们以《红楼梦》文本为出发点,往前寻求解开谜局,这是第一步,这就要求我们红迷朋友既要读懂《红楼梦》文本的内容,还要弄明白雪芹的创作手法。我们第二步就是如何从中发现《金陵十二钗》这个文本,发现它,我们就能接着往下走了。第三步则是如何从《金陵十二钗》文本中发现《风月宝鉴》这个文本,发现不了它,我们也就不可能接着再往下走了。第四步是从《风月宝鉴》这个文本中如何发现《情僧录》这个文本,而最后一步就是从《情僧录》文本中来寻找雪芹最原始的文本《石头记》了。《石头记》文本也就是我们一直要找的《红楼梦》文本之谜局的谜底。这正如五千米接力赛跑一样,少了那个环节都是不行的。而雪芹所创作的这五个过程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我们这样分析以后,寻找谜底的问题就变得清晰可见了。那我们要如何走这五个步骤呢?这就要运用到前面所摘录这段文字第三部分中的五种创作手法了。

这个反推的过程包含了五个步骤,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雪芹隐藏的意思。我们讲过,前面所摘录这段文字的第二部分包含了雪芹的创作原则。这就是雪芹借《红楼梦》文本也许是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红楼梦》文本是因梦而来的。而《金陵十二钗》则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女性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创作原则。《风月宝鉴》却是雪芹在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反面来看问题,正像贾瑞照风月宝鉴一样,它的反面才是真正的实情。我们也要懂得反着来进行推论,从反面来看《红楼梦》文本。而《情僧录》则是说雪芹某些将真实情况记录下来了。记录在了哪里呢?就在《石头记》中被雪芹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了。而《石头记》则是雪芹告诉我们红迷朋友,男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这也许就是所摘录这段文字第二部分的隐意吧!

我们从所摘录这段文字的第三部分进行反推,就会得到这种结果:我们要走的第一步正是雪芹创作完成《红楼梦》文本所运用的手法的最后一步,即雪芹所做的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雪芹对写成的《红楼梦》文本进行了很多次的增和删。这样做就是为了隐藏真相。我们红迷朋友就要尽可能地看懂《红楼梦》文本中的奥秘和关窍,并且把《红楼梦》文本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把握。所以反复阅读《红楼梦》文本是必须的,从中寻找雪芹所运用的创作手法更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在为我们红迷朋友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红楼梦》文本做好充分准备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要走的第一个步骤。

接下来的第二步恰恰是所摘录这段文字第三部分的第四个步骤,即分出章回。《红楼梦》文本的各个章回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有相互联系的章回,将它们放在一起来进行研究和解读。在有联系的章回中寻找它们共同的地方,以及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手法,以此来发现雪芹隐藏于其中的隐意。

我们要走的第三步也是雪芹创作过程的第三步,即篡成目录。我们所要走的第三步是从我们反推的第二步即雪芹创作的第四个过程(分出章回)中来的,因此,我们反推的第二步中所发现的一些表达手法肯定与《红楼梦》文本的章回有关。并且雪芹明白无误地将篡成目录作为一个创作手法来讲,那就表明《红楼梦》文本的章回目录中肯定运用了一些创作手法,而这些手法雪芹一定在《红楼梦》所讲述的故事情节中有所表达。即《红楼梦》章回中也运用了这些表达手法中的一些。那我们是否要将着眼点放在《红楼梦》文本的章回目录中呢?是否要研究章回目录呢?这个答案是很明白的。只是如何研究就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我们反推要走的第四步恰恰是雪芹创作过程中的第二步,即“警幻仙子”这种表达手法。这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他创作《红楼梦》文本时的一种手法。“警幻仙子”的谐音就是“经换先字”。其意思据我们所知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的意思是“(我曹雪芹)经过变换先前的字(而创作出了《红楼梦》文本的章回目录)”。也就是说,《红楼梦》文本的章回目录中的字是经过变换而得来的。还有一种理解是“(我曹雪芹)经过变换《红楼梦》文本的章回目录中的第一个字(而创作出了《红楼梦》文本的章回目录)”。如果是这样,我们只要反着来进行提取,就可以得到那些被雪芹隐藏起来的,被改变了的文字。我们先将它们摘录出来,再进行研究,那就有可能走到我们反推的第五步,即雪芹所创作的最原始地记录真实事情之《石头记》文本,也即是我们称之为的《初刻石头记》的文字。

如果我们前面的猜测成立的话,那就会为我们带来几个全新的问题:一个是我们如何来寻找到这些被雪芹换掉的字呢?另一个问题就是《石头记》中最原始的字是如何被雪芹隐藏在《红楼梦》文本之章回目录中的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雪芹是如何将《石头记》中最原始的字变换成《红楼梦》文本中这些能隐藏真相的字呢?最后一个问题则是雪芹在进行变换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又会是什么呢?

问题的提出等于成功的一半。我们相信看到这些问题后,我们就能够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这样探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能早日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好和红迷朋友们一道来领略雪芹的美妙笔法,精彩布局,以及雪芹最终所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开《红楼梦》之谜局十四(红学论文,与诸君共探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un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