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每天写1000字
日更笔记《人格心理学》7.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日更笔记《人格心理学》7.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作者: 码农肥波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22:50 被阅读9次
    《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 陈会昌译

    《人格心理学》第七章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自人类使用语言以来,就试图描述人格。比如我们在大学新生见面会上介绍自己,大多数人用两种方式描述自己,一是描述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安静型、独立型、开朗型等,另一种方式是描绘你的特征勤奋、羞怯还是待人友好。无论哪种方式,焦点都是你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本质上,这会诉诸人格特质流派来回答这个问题。

    特质学说

    一、人格由不同的特质维度构成

    特质学说的特点:

    • 特质心理学家划定了可用一个连续体表示的广泛行为范围。比如乐观、自尊、成就动机。一个具体的连续体如成就动机涵盖了从高驱动坚持性的一极到毫无兴趣的另一极之间的范围。
    • 特质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把任何一个人置于该连续体上的某一位置。比如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攻击性,也或多或少会表现出友善的特征(笔者:而不会说某人就是友善的从而没有任何攻击性之类的论断)
    • 如果我们测量一个大的群体,并把他们的分数放在这一连续体的适当位置上,我们会发现,这些分数是呈正态分布的。

    特质心理学家将人格的特质学说建立在两个重要假设上

    • 人格特征在时间上相对稳定
    • 人格特征具有跨情景的稳定性

    一个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用它可以把人们分类,依据是人们在某一特征上表现的程度。特质学家关注的术语特质,意义相当广泛。(笔者:特质心理学家除了关心描述形容人格的那些特征词之外)还包括那些运用概念考察人的需要和策略的个体的差异的研究者。总之,特质心理学家对那些能够测量并能按正态分布进行分类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感兴趣

    二、特质学说的特征

    人格的特质流派在几个方面不同于本书所介绍的其他流派。

    1. 特质研究者通常没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他们想要预测那些得分处在特质连续体上某一范围内的人们有什么样的典型行为表现。比如:社交焦虑量表上不同得分的人谁有更多还是更少的目光接触?
    2. 特质理论家常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和预测行为,而不是解释为什么人们会以那样的方式行动。当然这样就断言特质研究者只关心描述也不正确,确定特质和预测行为,常常只是解释过程的第一步。(笔者:特质研究者可能只是觉得现在只能为他们心中的理论打地基吧。)
    3. 特质流派研究人格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
    4. 特质学说很少提及人格的变化。因此没有一个重要的心理治疗学派是源自人格特质流派。

    著名的特质理论家

    如果读者阅读后续和之前的各章节的参考资料,就会发现大部分章节都有关于特质和特质测量的参考文献。几乎可以说,来自每个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及其他心理学领域的学者,都在他们的工作中运用着特质的概念和测量。这是特质概念在人格心理学中被广发接受的证据。下面按早起的特质心理学家。

    一、戈登·奥尔波特

    戈登·奥尔波特1921年出版的《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是公认的关于特质的首部著作。同盲目捍卫精神分析的佛洛依德不同,奥尔波特从一开始就承认特质概念的局限性。

    奥尔波特划分出研究人格的两种基本策略,并被沿用至今。

    一般规律研究法

    研究者假设对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单一维度上所处的水平,研究者测量不同的人并进行比较。奥尔波特把这些大致适用于每一个人的特质称为共同特质。(笔者:大致也就是在本章开头关于连续体的讨论)

    特殊规律研究法

    特殊规律研究法试图确定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组合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归于预先确定的类别(笔者:比如历史上的四种血质的分类)。比如:我们让你写出最能说明你的5到10个特质,而你同学可能对同样问题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奥尔波特把这5到10个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叫核心特质

    不同的人的核心特质数量不同,但有一些少数人可以用一个单一的特质描述,奥尔波特列举了一些历史人物作为说明他们的行为受单一的首要特质支配,以至于这些人物的名字成为了这类行为的同义语。比如:马基雅维利式的人物、荷马式人物、唐·璜式人物。

    运用一般规律研究法选定的特质,对有些人可能是首要特质的特质,对另一些人则可能是次级特质

    亨利·默里

    亨利·默里是为数很少的结合了精神分析和特质论的特质理论学家,这可能和他早年与卡尔·荣格有广泛的交往有关。(笔者:第三章中介绍过的主题统觉测验就是亨利·默里的研究成果之一)

    默里的工作重点是了解心因性需要。一种心因性需要就是“在某种条件下以某种特定方式作出反应的可能性或准备状态”,他假定这些需要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他最终确定了27种心因性需要。(笔者:只有27个简单名词,但具体看书吧(⊙o⊙)…,因为我自己发现这些学术用语和日常语境中的同一个词含义其实有挺大不同的,短篇幅内一定说的过于谬误。)

    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寻(雷蒙德·B·卡特尔)

    (笔者:特质论理论体系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到底有多少种特质,我们能否列出一个人格特质的清单?特质之间的关系距离有多远,也就是说是否有一些居于中心地位的根源特质构成了人格的结构?这个问题在现在的答案是,有。)

    雷蒙德·B·卡特尔使用因素分析这种统计学技术,对上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16项根源特质。后来的学者们使用了更多复杂的检验统计方法,应用计算机和更大规模的多变资料后,逐步有了一些惊人的一致的发现(虽然争议不断),不同的研究组在不同的资料集合下反复了五个基本人格维度的证据,就是下一节要讲的“大五”人格。

    一、“大五” (Big Five)

    请记住,研究者们并不是从一种理论出发,该理论涉及他们会发现多少因素,或人格的基本维度有哪些。他们是让数据说话。因此,研究者发现哪些特质聚为一类后,才针对这五个人格维度提出描述性术语,所以不同的研究者会使用不同的名称。但用的最多的是:

    (笔者:大五是一种对纷繁繁多的人格特质加以组织的方式,并不是说只有以下五种特质,甚至当我们用大五里的五个词时候认为每一个词都对应一个特质也不是非常妥当。所以下面每一项的解释,都是从特质连续体构建的角度列出几个侧面的对应。)

    • 神经质(Neuroticism): 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我同情对自我满足

    • 外向性(Extraversion):善交际对不善交际、爱开玩笑对严肃、深情对冷淡

    • 求新性(Openness):富于想象对务实、偏爱变化对偏爱惯例、独立对顺从

    • 亲和性(Agreeableness):热心对冷漠、信任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

    •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认真对粗心、自律对意志薄弱

    无论怎样测量人格,大五无处不在,在对人们描述朋友和熟人的词汇的研究,教师描述学生的词汇的研究,对小学生的研究,并且对长时间跨度的的研究中小学生与45岁时的大五测验分数都高度相关体现了跨越时间的较好稳定性。

    二、对“大五”模型的批评及局限性

    • 对五个因素的含义存在争议这些因素也许只代表我们语言中形成的五个维度。就是说人格其实具有非常不同的结构,但我们表述人格的能力却受制于我们语言中现有的,可以进入这五个基本类别的形容词。(笔者:如同自然科学的理论有时候会受制于数学的发展,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最终受制于人类的语言。考虑到大五是一个在各种理论出发、各种资料和研究方法下都发现的惊人的一致,每个研究本应有自己的概念上下文,那么最终发现的五个维度确实也应难以用一组词语定义。)还有一种可能是在组织关于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方面,我们的认知能力局限于这五个维度,因此虽然人们可以在表述人格时把所有的特质纳入这五个因素,但这一模型却未必能够准确地涵盖人格的复杂和微妙,(笔者:因为我们所有的研究只能获取到五个维度的资料,所以当然只能得出五个维度的结论)

    • 关于五因素的结构依然存在不同意见(笔者:也就是说可能不是五个而是更多或更少,或者不是当前的这五个词对应的概念):第九章将有一些介绍,这些结果令人困惑,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大五加减二”(笔者:有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从三到七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 五因素模型的非理论性。也就是说研究者并不是事先假定他们的因素分析研究将会产生几个因素,分别是什么,然后再进行研究。(笔者:在实验之前提出预测,随后再证实,而不是从结果中做推测,这是我们在第二章中指出的科学研究方法。缺乏事先预测会导致对研究结果做多种解释。)有些人格理论学家推论,人格大五维度的发展也许具有某些进化论的原因。也有人猜测,五因素可能与神经结构有联系。但是由于这些假设都是在看到研究结果之后才提出的,所以研究者没有证据来解释,为什么在我们的研究中总是出现这几个特殊的因素

    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特质理论如今被接受,对应的特质测试被广泛的使用,包括人格理论工作者、心理卫生机构、教育工作者、公司雇佣员工。

    一、对特质学说的批评

    批评者指出人格特质测试有被滥用的危险。

    1. 特质测量不能准确预测行为:如同我们在第一章什么是人格里一开始先讲述的,多数心理学家都同意人与情景的相互作用决定行为。一些研究者进行了特质、情景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被称为个人--情景法。(笔者:但是特质测试只是关注了人的部分,而它已经被广泛得用于进行预测的目的行动中。如下面就要谈到的工作中的大五,对应此研究的在商业活动雇佣过程中已经进行的特质测验,这种测验上是关注的是预测行为以达到商业目的。)

    2. 没有证据支持跨情景的一致性:曾经有一项持续数年的对8000名小学生做的关于诚实的研究,从23个方面(笔者:理解为23个情景)进行了测量,研究假定了人格会表现出跨情景的一致性,结果相关性只有0.23。比如: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在某些情况下能跟家长说实话,但未必由此肯定这个孩子在运动场上不会有欺骗行为,或者在教室里不会偷其他同学课桌里的东西。除了实验证据支持的缺乏,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也对特质的跨情景一致性的普遍现象观察结论进行了质疑:虽然人们的行为在不同情景中表现出相当明显的一致性,但米歇尔却认为,这是因为它“比真实情况更明显”。由于诸多原因,我们容易看到一致性的行为,但若深入考察,它并不真的一致。例如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假如你觉得某人是个不友好的人,就会留意他对别人的冒犯,忽视他对别人的称赞。其次,我们在日常人际关系中往往只能看到处在一个情境中或者充当一个角色的人,而不能充分认识到情景(而不是其本人)对其行为的影响程度。还有,如果人假定某人是一种特质的人,就会用对应的方式与其打交道,这一过程强化了观察

    二、对人格特质的辩护

    对米歇尔批评的回应主要围绕行为与特质如何测量,特质所解释的变异大小等问题的质疑。

    行为测量

    辩护者称,从表面上否定人格特质的存在是荒谬的。如果特质不存在,我们如何决定与谁结婚或者雇佣谁呢?因为企业运行和婚姻生活将会日复一日的变化不同的情景,我们就像随机的和某人在一起,因为他们的行为将会日复一日的随着情景变化。(笔者:(⊙o⊙)…虽然教材上是这样写,但是我也觉得这个逻辑有点说不通,兴许我们人类几千年一直都在这样随机的飘荡而不自知,为什么因为人想要和人做过和人在做,就得事实是这样。似乎这进入了一些哲学问题的范畴。。。)

    之所以发现不了人格特质与行为的相关性,可能是因为单一的题目或测试所获得的行为分数信度非常低,以至于它与其他任何分数的相关都几乎不可能高于从0.30到0.40的“人格系数”。要改进单一项目测量,研究者可以使用数据累计。例如,有一项研究让大学生记录他们的社会交往次数,在任意一天的相关系数非常低,但持续两周的记录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51。

    三、查明相关特质

    人格特质测量通常无法突破0.30-0.40的界限,另一个原因是,研究者也许考察了错误的特质。回顾一下奥尔波特对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区分,如果一个人特质对某人是最重要的、核心的,这个特质就能更好的预测他的行为。

    10%变异的重要性

    为人格特质辩护的另一个问题涉及从0.30到0.40的相关系数的意义。相关系数需要多高才有“意义”?把人格研究中所能解释的编译数大小和其他一些领域对比,一些医学研究者从某些研究中获得的相关只有0.03左右,对变异的解释不到1%。这种重要性是一个主观判断。在医疗上能够有效的拯救很少人的生命都是重要的,当我们考虑影响行为的所有复杂因素时,人格心理学家即使只能对其作出10%的解释,都足以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大五人格因素中,尽责性是工作绩效的最佳预测指标。但并不意味着尽责性是“大五”中唯一与工作绩效相关的维度。“亲和性”上得分高的员工也很有实力。

    评价:自陈式调查表

    自陈式量表的表面效度高于其他量表。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自尊测验题目时候,我们能有把握的保证这个就是测量自尊的。(见第二章)

    •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MMPI-2包含557道是否题。
    • 自陈式量表存在的问题:1.伪装 2.敷衍和捣乱 3.反应倾向(例如变现出自己令人赞许,注意并不同于故意的伪装)

    特质流派的优势与批评

    优势:

    1. (笔者:在历史上)与佛洛依德和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凭直觉和主观判断的方法不同。特质理论家运用客观测量的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理论构建
    2. 特质流派的另一优势是其在许多方面的有效应用性

    批评:

    1. 对特质的批评往往针对它遗漏了什么:描述而不解释、无法指导如何改变人格等。
    2. 特质学说缺乏一个公认的框架。虽然所有的特质理论都使用实证方法,但是却没有一个理论或一个基本结构把所有的理论统一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更笔记《人格心理学》7.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bl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