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认为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尤其是被分数紧逼的孩子们。他们对于学习,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必须学习而学习,被外在的环境和压力所迫,来不及思考学习本身真正的意义,也忘记了去寻找学习带来的乐趣。如此一来,学习当然就成了一项干巴巴的任务而已了,长此以往,又怎能怪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呢?
那么,该怎么办呢?
我认为,作为教养孩子的父母与教师,首先应该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认知。当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抱怨、发怒或者冷漠的时候,我们都应该以一颗平和的心表示理解。当我们平和地对待学生时,才有条件思考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更好地寻求解决的方案。
其次,坚持反思,反思的第一个对象应该是自己。孩子抱怨、不喜欢学习,往往是因为孩子对学习产生不了愉悦感。能带来愉悦感的事物是不会让一个人讨厌的。孩子不能从学习中得到愉悦感,当然就会没有兴趣,也没有动力。可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孩子的问题吗?
我认为不是的。我们首先应该反思的是作为教养者的自己。昨天学校开大会,领导提出青年教师成长的几个建议中,有一点就是:你坚持写三年教案,也许教学上并没有多大进步,但是如果你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那么教学一定会突飞猛进。我深以为然。反思是进步的阶梯。其实不只是教学工作需要反思,任何工作,任何学习,都需要反思,任何人也都需要反思,父母也一样。反思的对象始终应该注意在于自身。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不断寻求改善的方法,从而完善自己。
因此,孩子没有从学习中得到愉悦感,作为教养者,就应当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否没有时刻关注孩子学习愉悦感的获得,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未思考其他,父母则应该反思自己对待孩子的学习上是否过于急功近利,没有多去听从和理解孩子的内心,没有去发现孩子的问题。
当我们都有这个反思意识后,接下来就应该寻求增加孩子学习愉悦感的方法并不断实行和改善。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愉悦感何愁没有呢?苏姆霍林斯基认为:
“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知识,在于体会到智慧能统帅事实和现象,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这就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在学习中认识到知识概念与事实和现象的接触点,认识到联结这些事实和现象的线索。孩子从学习中往往获得的是知识的概念,是原理。那么如果能够将这些和现实的现象联结起来,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周围的世界,平常接触的现象,孩子就会获得惊异感,会体验到作为人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自豪感。这时候,知识成为了孩子手中的力量,他们会产生知识主宰者之感。当这种感觉越强烈,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浓烈,获得的愉悦感也会越强烈。而这时候,我们哪里还需要担心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枯燥乏味痛苦的事了呢?
最后,我想说,其实不只孩子的学习是这样,我们成人的学习又何尝不应该关注知识主宰感的问题呢?如今全社会都在倡导终身学习。无论何种年龄段,无论何种职位,都需要不断学习以充实和提高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始终要有意识地获取学习的愉悦感,而不是因为为了学习而学习。只有获取学习的愉悦感,获取知识主宰感,我们的学习才能不断持续下去,学习才最终成为真正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