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忽然接到朋友电话:
“最近忙什么呢?”
“瞎忙呗……”
“有时间出来聚聚?”
“好啊,好啊!”
……
放下电话,忽然感觉一阵难受。十多年的好友,以前隔三差五就聚在一起聊天喝酒,谈人生谈理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见面次数越来越少,偶尔微信聊几句,朋友圈点个赞……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微信、微博、QQ逐渐取代了电话和短信。真怕有一天没有了手机,我们已经不会交往了。
和朋友见面后晚上回家睡不着,拿起手机翻了翻通讯录,竟然不知不觉加了几百个好友,貌似有的好友加了以后根本没说过话,经常联系的也就是那几个而已。
微信曾经发布官方数据:平均每个微信用户有128个好友。这与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的“邓巴定律”基本符合:人类智力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我们一定都听过这样一个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地球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这是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叫做“六度分割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司空见惯的举动其实都建立在这个六度分割理论之上。比如我们每天早上醒来拿起手机点开朋友圈,看看好友分享的各类新鲜事,空闲时候与微信上天南海北的朋友一起聊天,或者使用婚恋交友网站来找寻自己的伴侣。在这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认识全世界每个角落的陌生人。
但是有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拿起手机就可以跟别人进行交流,可是为什么还是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孤单?
其实在社交网络上,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的在像一个演员一样尽量展示自己生活中精彩和美好的一面。当我们看多了这样的信息,其实会低估他人的负面情绪,并高估其他人的正面情绪,并且会认为自己是孤独且不幸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谢瑞·图克尔(Sherry Turkle)将这种称为“演示焦虑”。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个互联时代依旧感到空虚和孤单的原因。
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达,人们却越来越孤独,仔细分析大致有两个原因:
第一种孤独:依赖科技而不是彼此。今天,虚拟身份比真实身份更具符号性和辨识性。现实生活中我不认识你,但报上网名才发现我早就关注了你。人际交往的第一步不是我加你微信就是你加我QQ。网上点餐、在线游戏、通信基本靠微信,连亲密接触都可通过视频完成。
第二种孤独:谁都过得比我好。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此类"焦虑",你所观看的每一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的一面,尤其是女性,展示与比较是她们最为看重的,包括可能令人羡慕的细节,也包括阅历和见识。花在观看别人的幸福上的时间越多,你就越沮丧。"人们为查看曾经的好友、配偶、同事的信息付出了心理代价。
美国Facebook内部社会学家卡梅伦·马龙(Cameron Marlow)表示,在个人好友名单中,人们经常联系的好友非常少而且相对稳定。好友之间联系的越活跃、越亲密,这个群体的人数越少、越稳定。平均拥有120个好友的男性,一般只会与其中7位好友,通过在图片、状态信息或留言板上留言进行回应。女性用户则明显更善于交际,她们通常会给10位好友留言。
在这个断舍离的年代,我们却不断地积累无用的物品甚至人情。
“嗨,哥们儿,明天有时间么?出来喝酒!”
更多好文,欢迎关注
公众号:听听她怎么说
(志愿团队通过对近30年5000余案例的大数据总结出《美国绿卡申请入门》 ,包括移民途径,申请流程,注意事项,快捷方式,风险规避等详细内容,更有移民后工作及生活指导。有移民意愿及需求者可免费索取。关注公众号:听听她怎么说(ID:listentoshe),后台回复“绿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