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初三,用中考的录取通知书换了一场北京行。
那年,用中考录取通知书换了一场北京行已经忘记了当时出了车站的心情,脑海里唯一还留有的就是北京的人是真的多。背着自己的包穿梭在人群里,试图想看更远的地方,但实在身高有限,只能从空隙里去感受那光。挤出人群,没有早饭摊点,唯一能看见的供餐点就是KFC。当时的自己就觉得,在这买一根油条的钱能在家买好多好多根。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可笑。
那年,用中考录取通知书换了一场北京行依稀记得,在北京的10天里,住在望京的一个商业会所里。在那里第一次体会了洗完澡出来被别人更衣的生活。从开始的害羞,一直说我自己来就可以,到后来的很坦然。可能所有新事物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洗完澡,可以拿着领的餐劵去三楼自助餐厅吃饭……所有的当时那一切用现在的语言已经无法来描述。就仿佛是一不小心混入高端会所的少年,摸不着头脑,对一切事物充满着好奇与感慨。不能理解干洗一次衣服比我买的时候还高,那为什么不重新买套新的,里面一套睡衣怎么就能卖到大几百,里面的一壶开水配点菊花冰糖就能标个大几十……而现在的自己看当时的那一切,不再觉得新奇,也不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定理绝对是永恒不变的依据。
你问我,第一次去北京,为什么要住在这样与自己经济基础不匹配的地方,我说:因为那里有熟人啊,她接待的我们。
也在北京胡同里呆了两天。在这里,会觉得更接近生活一点。这里的居民都很朴实。这里的路都不能叫路了,只能叫小道。这里的住房很拥挤而且略显潮湿,可能进屋都要开灯才能看见一切。暗想,这应该就是北京的贫民区了吧。后来了解才知道,这里是拆迁区,拆迁后这里的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会蹭蹭上涨,可能幸福感也会增加很多。可能这里每个人都是短暂性隐形的“房多多”。
除了在这样两个有着鲜明反差的地方生活,也去了故宫,鸟巢,水立方……所有的地方,除了人多就是热,以我的水平还不能感受建筑的宏伟,构造的巧妙,和它所包含的故事和代表的含义。而唯一想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拍照,和建筑拍照,和门牌拍照……而现在仍留有的记忆就是,我问一个看守士兵可以合照吗?他没有一丝犹豫的拒绝,那个时候的自己怎么可能就此罢休呢,当然是从背后偷拍也得照。我在想如果换是现在,我可能连一开始去要求合照的想法都没有吧。也尝试着用自己拙劣的英语“Excuse me, may I take a picture with you?”和“Thank you”找了一个国外家庭合照,我至今都觉得那一家长的超像我们英语课本上的那一家人。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超热情,超开心,不断的竖起大拇指“GOOD,GOOD.”
很多事情,迈出第一步的时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当真的经历过后,你会发现再做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一路上遇见很多外国人,也简短交流问从哪里来,叫什么名字。现在觉得这一切没什么,但当时的自己觉得可厉害了。
说实话,要问北京当时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不是美食,也不是建筑,而是各个景点的厕所,每个厕所的装修风格和颜色都不一样,到处用暗灯装饰,敞亮舒畅。
如果第一次以一种懵懂无知的自己去看了一个硕大的世界,那么我想待我再去的时候,将不会像第一次那样漫无目的,也会去看看北京的夜晚,走走北京的天桥,坐坐北京的末班车,看看末班车上一些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
当然也会去北京的苍蝇小馆,因为有人说,当你想品尝一个地方的特色,那你就沿着街道走,看哪里人多,排的队长,你就停下,那里的味道准没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