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和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线上交流,主题是:好书共读,好“景”共享——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决》读书分享,希冀通过共读让大家的认知、思维、理解、实践等更好地向着一个更加明晰、合理、科学的目标前进!
此刻我的面前依然摆放着这本书。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我还停留在批注式学习阶段。
听着铿锵有力的音乐,看着赏心悦目的读书海报,心里也有许多春的鼓动,脑海中飘过一句感慨:若无闲事在心头,捧得一本好书读,便是人生好时节啊!
对于专业性的书籍,我一向主张学思结合,读的时候不要心浮气躁,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要为了做给别人,所谓的分享不追求花里胡哨,也不是流于形式,因为,读书的要义不在于读了什么,而在于思考了什么。
以下分享我的几点收获和思考:
阅读的过程,是通过书面语言的感知获得意义的思维加工过程,而语篇的理解是一种受文体制约的思维,或曰文体思维。
把小说当小说读,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不仅是阅读取向,而且预示着各自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的体式和阅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亲爱的伙伴们,我们把这样的不同的阅读方法教给孩子们了吗?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大问题,主要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而教学内容的问题,往往根源于教师的文本解读。也就是说,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偏差,正是这样的问题和偏差,导致的教学内容的失误甚至错误。
那么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要符合下面两个要求:
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第二,在特定的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也就是说,文本的教学解读要依据体式。
这就要求我们回看并反思:我们的课堂是不是还存在所有的年级,所有的文本,所有的课型都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豆腐块式进行推进?是不是所有体式,都在按照品味语言、揣摩词句、感情朗读的模式进行理解?是不是所有的阅读活动都似回答阅读问题一样功利地开展?
现在,我们的课堂导向,我们的评价指导把着眼点放在了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关注学习是否真实的发生,关注课堂是否呈现了深度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学习结果上。
这一改变意味着着眼点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逐步地转变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但真正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备课的时候做起。我们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区别开。以学的活动为基点,也就是在教学内容确定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需要学什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着重考虑学生怎么样才能学好。
这不就是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目标研制的价值所在?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意义所在吗?
学生需要学什么关乎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就是要通过教材解读,依据学情选择好教学内容。
学生怎么样才能学好?主要关乎教学环节的设计,而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好学的活动,也就是我们在目标续写四问当中的怎么学的问题。
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真实的学习和深度的学习发生,就要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做保障,学生学的活动才有可能充分而深入的展开,这也正是解决当下我们的课堂以教的活动为基点的症结之关键所在。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名师名家引路不如自己开悟,但名师名家引路又都是非常必要的。既然大家都已开悟,那就让我们一起从做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向着一起做一个努力的实践者进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