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学生家长们说起读书就抱怨,家里一堆一堆的书可不算少了吧,可是孩子就是不读!在学校老师偶尔推荐书目家里又正好没有,你说买还是不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一般会先和他们讨论,怎样帮助孩子选书才能使孩子愿意读、能读懂、有收获?
书的世界浩瀚无边,越是面临的选择多越是不知道该从何读起。孩子年龄如果较小,大部头里专业的深奥的语言就越发令孩子望而生畏,这是一种不舒服的体验。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丧失阅读的自信,不利于养成阅读的习惯。
所以,从众多书籍中给孩子挑选出适合孩子读的书,理出头绪比说教更有效果。
一般来说,选书可以参考的原则有:链接性原则,辐射性原则,流行性原则。
先说说链接性原则。谁的链接?学生时代首选的是课本的链接。比如课本中学了林海音的《迟到》,孩子就很容易对《城南旧事》里的故事产生好奇,那就把这本书找出来读一读吧。再比如学了《称象》也许孩子会对曹冲的故事比较感兴趣,那就可以读一读《历代聪明人的故事》或者《三国演义》也行啊。你也许又会抱怨“我怎么知道该读什么书呀?”这就是老师偶尔也会向孩子推荐阅读书目的原因,那是老师凭经验给孩子的建议哦。
再来说说辐射性原则。辐射性原则既包括辐射到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又包括由一部书辐射到同类型的其他书。比如你读过金庸的《天龙八部》可能会想着再读读《射雕英雄传》然后又链接读到《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这是同一作家的作品。又比如你喜欢读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读了几本之后会发现自己又愿意读柯南.道尔了,这就是书籍选择的辐射性原则。
还有流行性原则。书籍也有时代潮流,而且现在时代发展得如此之快,知识结构面临着不断被更新和淘汰的命运,在这种环境下,读书也应该与时俱进。
怎样在读书的时候跟上流行的趋势呢?当然是多与人交流了。我在《学习的三种方法:读书、远行、交友》中曾经思考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都是学习的方法,“阅人”就是阅读别人的思想,在和人交流中获得别人的经验和感悟。所以,读书选书都不能一味闭门造车了,得时不时地和同学、朋友、老师、家长交流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才能了解读书的潮流。
说完选书了,是不是这一会儿工夫您已经不知不觉地跟着我从书架上挑出了一大摞书了?接下来就该读了。可是就像吃饭有吃小吃吃快餐吃零食吃家常饭的区别一样,读书也讲究读的方法。
咱们再来谈谈怎样阅读可以有更多的收获。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读书的同时不断思考,才能把书本中的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认识。现在网上推荐读书方法的文章可真不少,其中不乏成就了许多名人伟人的、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提高阅读效益的做法,不妨加以借鉴。
比如清代张之洞主张读书要“贵博、贵精、贵通”;近代史学家翦伯赞读经典著作的“三法”是“通读、重点读、作笔记”;鲁迅先生讲究读书的“三性”,即目的性、灵活性、广泛性;还有“三昧”:平知、获趣、致雅;“三法”是背书法、抄书法、设问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的要求也许不用讲究特别深的理解,但是可以从“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的目的出发,让孩子在读书的同时练习摘抄、运用词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想必可以帮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在交流中实现运用丰富恰当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所以读书的时候应该鼓励孩子一边读一边想,要读出自己的感悟才算是有了收获,但是这还不算会读。读的本身是信息“输入”的过程,读完了还得能够把信息“输出”,怎样输出呢?写。
写书评,写感想,写后传……都是把自己的思考输出,在写的过程中对所读的书籍进行反刍,才算是“认真”读过了这本书。
最后,帮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最关键的态度是“顺势而为”。家长不要武断地否定孩子对新书的需求,以家里的书还没读完或者以前买的新书还没有拆封来拒绝孩子。其实经常买书的人都曾有过经验,有的书买回来还没时间看就又有新的目标了,许多新书放着放着不知什么时候就又想读了,这估计就是读书人面对书海的情不自禁吧。
不要饿断了孩子求知的欲望,不要扼杀了孩子阅读的习惯,想想有的爸爸两天的烟钱就满足孩子小小的奢侈了,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