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会和亲戚朋友聊天拉家常,然而在聊天的同时都会在不经意间传播和分享一些人,事,物,产品和思想。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在有意或者无意间产生了传播和分享呢?《疯传》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https://img.haomeiwen.com/i10423059/0d11e7ff3abbc3bb.jpeg)
作者是:乔纳·伯杰(Jonah Berger),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本书在书中提出了六个使我们传播和分享的根本原则,分别是;社交货币,诱因,情绪,公共性,实用价值和故事。
1.社交货币
什么社交货币呢:指的是能够提升自身形象和价值。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么一个人就像“百事通”一样的朋友,你想买衣服他能告诉你哪里的衣服质量好,款式新潮。你想吃饭他能告诉你哪家饭店的环境优雅,味道不错,价格实惠。你想玩乐他也能告诉你一些有趣地方和消遣方式。
很显然这里的“百事通”是对朋友的一种佩服。你身边要是有这么一个人你是不是也觉得他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很厉害的赶脚?而这就是他通过给你分享提高了自我形象(一个有意思的人)。
2.诱因
诱因:个人理解等于联想吧,即当你看到这件事物就引发你想到了另外一件事物。
还是举个例子:“泡面搭档”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
泡面搭档是一种火腿肠,曾经的我很是不理解为什么火腿肠取了一个和火腿无关的名字?直到看到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厂家的聪明,厂家先是用广告宣传把两种产品组合了在一起,而生活中我们又很懒经常吃泡面,火腿肠商家就是利用了“诱因”这个原则。泡面就是诱因,我们一买泡面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买根泡面搭档一起组合着吃,我和曾经的几个朋友都吃了不少“泡面搭档”有时让朋友帮着买泡面时也会提醒记着买,经常吃,经常想起它,就会经常提及它,自然就经常在无意间传播和分享它。
3.情绪
情绪:人类的喜,怒,哀,乐。
看看我们的朋友圈,微信群,QQ空间就不难发现被分享最多的是搞笑的视频,段子,科学(敬畏),谣言。这些东西之所以被大家不断的转载分享,要么是因为内容让当事人产生了快乐,担忧的情绪要么是愤怒的情绪。
想想你每次转载某条视频或者段子时当时的心理状态是不是受到某种情绪的驱动?这大概就是“谣言”为什么能传播的那么快的原因吧,制造谣言的不发份子就是利用了人类的情绪,使人产生愤怒,担忧。
去年的“太伏中学学生坠楼案”本来只是学生自己跳楼自杀,因为当地政府和校方的处理不当,导致谣言四起。我记得有两条谣言很让人气愤:
1.当地政府为了隐瞒事情真相把整个太伏镇的电都断掉,我当时看到这则“新闻”是非常气愤在心里有一万只草泥马在奔腾,想着一定要让更多人看到还死者家属一个公道,然而这是谣言。
2.死者的死亡原因是被四个当地镇府官员的儿子打死再从楼上扔下去。看到这个“新闻”我气的五脏六腑都炸了,可能是我们对地方官员根深蒂固的厌恶,不假思索的就信了。然而这仍然是谣言。
为什么“转基因”人尽皆知,是因为我们对下一代的担忧情绪驱动我们经常谈及这个话题。
为什么本山大叔的小品在中国都知道,因为他的小品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欢乐,让我们忍不住就想告诉身边的朋友。
明天继续记录另外三个原则,今天就到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