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语文老师提到龙应台的时候,我还在高一,感觉自己喜欢他的文字,但那时候丝毫不了解龙教授的作品,于是我记住了三个字——龙应台。
后来,日子不停地向前,这三个字也一点点掩藏。去年的一次活动,走了狗屎运的我,有幸可以从主办方给出的书单里挑两本给自己,恰巧看到了《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便毫不犹疑翻了牌子。收到书大概浏览一下觉得就是心里希望的那种感觉,每天只看几页,似乎有那么一点点不舍,总觉得舍不得一下子看完它。后来因为一系列的事情中断,如今再看没了那一点点的不舍,几天就结束了。
去年没怎么回家,长长的寒假刚开学,看了这本书,一切都那么刚刚好。我总觉得,这样一本书于我而言是一场爱的解剖课,把母亲的心思扒皮拆骨,赤裸裸地放在那里,告诉我她的隐忍,痛心,辛苦,还有开心,自豪,或者所有她的牺牲,她的不舍和纠结……早就不是无知少女,六年的在外求学也能体会的到母亲纯粹的付出和浓郁的爱,可每天看书还是觉得自己低估了妈妈。
龙教授说,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得放空自己。两代人之间隔了几十年,那经历的时代就会截然不同,所以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而拒绝互相学习或者不自觉地阻碍互相学习,我想这就是代沟的来源吧!我们的生活手机非常重要,心情,秘密,生活,工作都在动态,朋友圈,微博里来来往往,而他们的手机除了打电话,还有什么功能,看时间?再也没有了吧。寒假的时候我教妈妈用微信,用淘宝,顺便告诉她我每天拿着手机都在干什么,妈妈开始自己看公众号文章,也会聊天,会自己逛淘宝,不再说我就知道玩手机了。我会用手机搜几首她们那个年代的歌,放给爸妈听,他们会不自觉地跟着唱,我总觉得那个时候的妈妈眼睛都在发光。
安德烈用他的方式回应他的妈妈,他说妈妈总把他当成十四岁的孩子,管的太多,那怕他知道这是因为爱。对于父母而言,被子女需要是一件让他们觉得光荣的事情,他们渴望着我们依赖他们,又害怕我们依赖他们。他们操心我们的一切,事无巨细,又期盼着有一天他们的孩子能够独当一面。他们配合着孩子的成长,却不需要孩子考虑自己的人生。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为了做好妈妈,她的梦想变成了你的健康长大;为了做好爸爸,他的年少轻狂,逐渐成熟稳重。为了给孩子一个他们认知里不错的成长环境,他们尽可能地奔波操劳,只为了他们心里的你。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段话大概很出名吧,在很多文章中都见过被引用。相信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声,无论做一个经理或者是给河马刷牙,你开心就好。让你好好读书,并不是为了我们怎么样,是不想你以后后悔,想让你的未来多一点选择,多一点自由,多更多的可能。对于他们而言,能看到孩子过得幸福,就是最大的幸福。
看完书我翻了翻,发现勾勾画画的地方都是在龙教授写给儿子的那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却几乎没有痕迹,又想到选择牛奶和苹果的问题,我想应该是现在的我还没有彻底把自己独立,潜意识里觉得那些话该听,又或者是几十年来家里的教育让我的思想觉得那些话正中心弦。总之,无论是文字风格,还是内容情节,这本书引起的共鸣,带来的喜欢,都让我非常开心。
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书里的一句话,没见过梧桐的我却很喜欢,大概月亮下梧桐的叶子真的很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