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个小问题,想要避免加班,该怎么办?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给出了一个反常识的建议:适当减少工作时间。他自己的规则是「不在五点半之后工作」。
你觉得奇怪了,就是因为时间不够才加班,怎么还缩短整体的工作时间?
扪心自问:时间真的不够吗?真的有在工作时间专注工作吗?想想如果你一整天不刷手机、不跟同事唠嗑、不闲广网页,是不是可以把重要的事情提早完成?
美国一家37signals的软件公司,从2007年的夏天开始尝试了一项改革:每周缩短为只上4天班。而且每天是正常的8小时。结果员工依然可以完成5天的工作量。所以现在每天5-10月份,他们就只需上4天班。
你怀疑这件事:一周工作4天,不会是这位老板抠门,想要省一天水电费吧?
创始人之一的弗里德解释:「压缩工作时间后,会让员工更加专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减少的只是各种会议、媒体干扰、网页浏览、办公室政治等无价值无意义的浮浅工作时间。」
更少的正式工作时间,让员工意识到时间的宝贵,进而挤压出更高的效率,他们变得更加聪明使用时间。
可以说:当你注意到团队有办公室政治时,就说明你们应该缩短工作时间。你们居然还有时间搞办公室政治!
这就是「深度工作」产生的巨大效能。尽管不能完全消除浮浅工作,但我们的目标是减少浮浅工作的分量,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能产生重大价值的事情上。
回归深度工作
手机屏幕上不断弹出的微信消息,电脑上随时随地收发邮件,不同部分召开一个接一个的会议,办公室里的人手忙脚乱,不断在各种工作任务中切换注意力……
看起来每个人似乎都在努力工作,但卡尔·纽波特直接戳破了这层虚伪的假象,指出:
知识工作者浪费了60%以上的精力在浮浅的工作上,这些浮浅工作不仅降低了你的生产价值,还永久性地损坏了你的「深度工作」能力。
他写这本书就是想让我们重新意识到「深度工作」的价值。他总结了一条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
「深度工作」目前仍是一种稀缺的能力,但在将来它的价值会逐渐凸显。伴随未来人工智能的挑战,深度工作能帮助你形成两项核心竞争力:
1)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能力
2)匠人精神打磨最优产品的能力
灰度认知,黑白决策
既然「深度工作」这么好,是不是作者就要强推这种方法?
其实不是,作者以客观开放的头脑来写这本书,里面提及了「深度工作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因为不同人的职业性质不一样,对工作方式也就各有不同。
作者侃这方法「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
他并没有过度神话「深度工作」,他也说明了高度的专注需要刻意远离一些高科技,需要让切断与别人的联系,这也会对灵感的产生略微不利。
于是作者也建议在「深度工作」的缝隙,可以适度与一些人交流,当然最终目的还是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
说作者「黑白决策」,那是因为在真正实践中,他毫无疑问拥抱「深度工作」。
他通过这种方法,让他在繁忙中一年,写了一本书,完成了9篇重要论文,带来了极高的生产力,同时他还陪伴了大儿子度过了2岁这个不安分的年龄阶段。
如何成为一个「深度智人」
既然深度工作能给你带来价值,那你也想知道如何培养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
重要方法包括:选择你的工作模式,将工作内化为习惯,关注极端重要的事情,定量分析一项工作的深度,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
1、选择适合你的工作模式
选择了「深度工作」,首先要根据职业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时间节奏,这里作者称之为工作模式,分别有四种:节奏模式、双峰模式、禁欲模式和记者模式。
对于入门的新手,作者推荐「节奏模式」。
简单讲就是,你每天在固定时间都固定做同一件事情,形成你的一种节奏。比如你可以保持每天早起,然后固定一个小时来阅读或写作。
对于工作节奏比较固定的,比如教授或创业者,可以选择「双峰模式」。
顾名思义就是将你的时间分成两块,一段时间用来深度工作,一段时间用来应付浮浅工作。比如你每天上午的高专注度用来深度工作,下午再用来处理各种琐事。也可以按季度来选择,比如春季夏季来应付浮浅工作,而秋季冬季则进入深度工作。
对于自由职业者,选择「禁欲模式」。
具体做法就是,切断一切与外界的联系,让别人联系不到自己。比如像作家,需要留出大把的时间来写小说,消除大部分的联系方式,让别人联系不到你,你便可以享受专注创作的过程。
对于工作变动和随机性很强的职业,选择「记者模式」。
这模式是可以随时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比如说记者,因为需要到外地采访,进行不同的报道,需要一有空闲就能专注工作。一名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在做记者的同时,完成了900页的书稿。
2、将工作内化成习惯
重复训练深度工作,是将它变成每日固定的习惯和准则,降低进入深度工作的阻力。
具体有三个步骤:1)确定执行深度工作的地点和时长;2)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在这段时间内只专注在目前的工作;3)给自己的深度工作设置工作规则和程序。
3、关注极端重要的事情
给自己一个充满激情的目标,把所有关注点都放在这个最重要的事情上,然后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它。利用「日程表」来安排,少用任务列表,把重要的事情,按日程规划,不断推进。
4、定量分析一项工作的深度
由于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水平不高,创造价值不多,且容易复制。所以,你需要一个方法来衡量一项任务的深浅度。
你先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来评估任务:「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没有在该领域接受特别训练,如果他来完成只需要多久? 」。这是一个思想实验,帮助你客观评估工作的深浅度。
如果你评估此项工作需要大量过硬的专业技能,大学生需要花很多个月才能完成,说明此项工作极有可能是深度工作。
5、适当减少整体工作时间
这点在开头已经提及了,把整体的工作时间适当压缩,从而让你关注时间的珍惜程度,进而有效减少浮浅工作的分量。
作者坚持「不在5点半后工作」,他把这个称为「固定日程生产力」。这就是给自己划了一条deadline,让作者每天极为谨慎控制自己的任务,做选择有所侧重,同时也能简单干脆地拒绝别人的浮浅工作。
我知道你不能5点半下班,但其实你在心里给自己的界限可以设置为5点半完成所有手头工作,然后用剩下时间核查工作,然后为明天的工作做好计划,这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总结
以上是书中作者比较重点的方法,此外还有一些实用小技巧,你可以通过读作者的书学到,比如花大手笔构建深度工作空间、训练专注力、远离社交媒体、有效回复邮件减少干扰等等。
像比尔盖茨,尽管以前是微软的CEO,但他依然每年都要抽出一段时间来封闭式深度工作。像吴军老师,一直强调「少做事情」,而他把集中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得特别好,他也是「深度智人」。
读这本书,你可以重新认识自己,我发现书中很多工作方法我早已用在实践中,只是自己没有「深度工作」的概念,所以没有把这套方法系统化。所以此次,借这本书,迭代升级了我的「深度工作」模式。
如果你有空,那不妨读读,就算整套方法不适合你,但其中一些小的技巧,还是会在细枝末节的地方有效帮助到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