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张家界(散文)

作者: 江南雨_b46e | 来源:发表于2021-08-12 23:46 被阅读0次
相见恨晚,这种感触,在游历张家界时一直缠绕着我。

本来因该见美而喜悦,却为何生出一个“恨”字?

只怕是因为太美丽而太过喜悦了吧。

要用文字说出张家界的美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无论怎样说法,它都是美的。难的是避免重复。

这重复不是因为张家界已被大家写尽,而是因为它集纳了过多的久负盛名的胜景之特色,而描写这些名胜的文字已经是汗牛充栋了。

比如说山吧。号称“峰三千”,又称“二千八百柱”,一个“柱”字说中了张家界山的形象。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千姿百态。只要说出一串山峰的名字,就可以约略想见其形状:南天柱,金鞭岩,五指峰,定海神针,九重仙阁,天桥遗墩,天书宝匣,五女拜寿……

再如它的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名山多有飞泉鸣瀑,这并不罕见。但像张家界三千峰峦之间竟有800条清溪碧泉相映衬,险山峻峰中蕴含如此柔美恬淡,何曾见过?

未到张家界时,我就听人说它具有得天独厚的风景素质,有一个很见美的山水骨架,它不是局部美,而是整体美,它是一幅山、水、林、禽、兽同生共荣浑为一体的天然图画。来此一游,我服膺了这一说法。它说的是实情而不是做广告。

当今人好讲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作为一个风景区,张家界这一些当的起,可以说占全了。的确,张家界就是一幅立体图画,是一个巨形景点。如同一篇佳作无法圈点也无需圈点,张家界几乎不需要标出某某景点。一路走来,处处悦目,处处销魂。这就是张家界。

最难得的是“兼美”。可张家界不知是请了哪路神仙移景借形,把天下奇观都汇集于此了。游罢张家界又游猛洞河就不啻重温游漓江的梦幻。再游不远的索溪峪和天子山,那就大体上等于饱赏了南中国的模山范水了。难怪国人说张家界“纳黄山桂林之美,融匡庐南岳之秀”。

张家界之美为世人所知,不过是近十年的事。这样的风景名胜之地却绝难寻到古人题咏以及近代文人所作的文与画。当然可以说这是一方难得的未染红尘的人间仙境。但确实禁不住人们抱怨古人之“陋于行”今人之“少有识,才使它成为“失落在深山的一颗明珠”,“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绝代佳人”!

不过,我们又该去抱怨谁呢?

地域偏僻,交通闭塞,关山阻隔,自然人迹罕至,无从发现。

但话说回来,即使有人到过,见过并且活动过,也未必能发现它为天下奇观。远的不说,只说本世纪以来,仅黄狮寨就为十匪盘踞达六十载。贺龙、肖克领导的湘鄂西根据地也曾活动于此,红四、六方面军团就是经过张家界走上长征路的。1958年这里建立了国营林场,1971年又从大庸县来了一批知识青年。但是,大家似都“不识庐山真面目”,未曾感到它的奇与美。甚至连美的信息也没有带出去,张家界仍不为世人所知。

可见,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美景是漠然的,在血与火的拼搏中也不会对超凡脱俗的仙境感兴趣。而未曾体味到城市的喧嚣与严重污染的人们,也难以懂得青山绿水的无上价值。

也许,张家界的发现是命定地要在二十世纪。不仅是因为铁路的修通,公路的修通,和平的环境,闲暇时间的增多,更在于现代人的心灵目光与大自然的重新接通。生活在仙境是人类恒古的理想。到风景区旅游,则是这种理想追求的现代版。张家界名声鹊起,既是张家界自身魅力使然,也是现代人精神张扬的结果。

游历回来的路上,我发现“相见恨晚”已不是为一人的感觉。而是人类的感觉了。我想起伯乐相马的故事。中国古人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话也可借来说明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发现。当人类以关心大自然的目光来审视大自然的时候就会发现:许多被自然界“珍藏”的美景,原是人类视而不见的。发现自然之美与人的觉醒是紧密相连的。为此,我们不仅要呼唤马伯乐、人才伯乐,也要呼唤美景伯乐。世上不知还有多少张家界等待伯乐们去发现呢。

原作发表于1987年《人民文学》,转载于《散文选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张家界(散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nr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