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这本书之前,我听到这样一个说法,负责本书的编辑担心读者不能够真正体会内容的精彩和作者的用心。也因自己历史知识浅薄,所以,收到这本封面设计精美又高级的《西洋史》时,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敬畏。
阅读本书之前,我先去了解了作者陈横哲先生的故事。从《一只扣针的故事》中,看到了一个不愿意臣服于生活,用自己的努力去“造命”的女子。陈衡哲先生出身于一个书香兼官宦之家,深厚的家庭背景对年幼的陈先生有着很好的文学素养熏陶,这奠定了《西洋史》这本书“亦文亦史”的特色。也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深深爱上她的原因。
陈先生是中国第一批留美女学生。年幼的她在报纸上看到清华大学招取女学生,在姑母的鼓励下去报考,这是她命运转折点。学成归国,陈先生受蔡元培先生之邀,出任北大的教授,是现代中国第一位女教授,后因家庭和孩子的原因,陈教授在民国高等学府史上留下了“三进三出”的生命轨迹。这也是她努力“造命”的真实体现。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无权来评价陈先生的《西洋史》,只想说说我爱上她的几点原因。
第一点,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形象比喻帮助我理解和记忆。
我浅薄的学习历史经验,觉得讲历史的书籍就像学生时代的课本一样,年代,人物,事件,事件带来的意义。学习历史需要死记硬背,否则记不住,因为太久远了,好像跟我也没啥关系,如果不死记硬背,真不清楚看历史书的意义何在。然而,《西洋史》中在讲解真实历史进程时,添加了很多文学修饰,这些文学的修饰让历史变得不再那么冰冷生硬,这些文学修饰也让普通读者在理解历史事件时变得更加容易。
比如在描写古罗马在东方的胜利时,书中写到:
三个大国的命运既定,小小一个帕加马,和一个衰弱的希腊,还成什么问题吗?自此之后,各邦虽然不免有时要起来与他们的新主人反抗,但他们的力量不过如朝日下的露珠,不久也就消灭了。
在写罗马社会前途危险时,作者写到
比如久年大树一样,外面尽自扩张长大,至于无度;而内中忽有虫蚀其心;外益大而内益空,它的扩张也可以算是不经济了,也可以算是危险极了。
在写中古时期文艺复兴年代,人民开始有意识想要摆脱教会的出世观念束缚时,陈先生这样描写:
当风狂雨骤之时,墙壁屋宇,固然是很好的;但如今却是风停雨止,又到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候了,他们还能甘心伏居在屋子里吗?所以上古希腊罗马的入世观念,此时又重新收到群众的欢迎,做了他们折窗毁壁的好工具了。
在写为什么文艺复兴的产生地是北部的意大利时,陈先生这样描述:
意大利时上古文化的老家,罗马帝国虽曾亡于日耳曼蛮族之手,而人民对于他们祖业的遗址,却终是不能忘怀的。一颗大树虽经历风雨的摧残,使它的种子飘摇零落;但春光一到,最先产生小树的地方,恐怕终还是在那棵大树的附近罢。这是文艺复兴所以产生于意大利的一个原因。
书中类似这样的描述有很多,这些比喻非常形象生动,不仅让历史变得鲜活,也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和记忆。
现在很多人在花高价学习记忆法,其中有一个方法就是对于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识,找一个形象的比喻帮助记忆。从这个角度来看,陈先生不仅给大家讲清楚了历史,还帮助读者提升了记忆力。
第二点,段落旁边的小总结
《西洋史》这本书和其他书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段落旁边会有竖版的文字小提示,提示这段内容或者这几段内容是写的什么。拿书中第106至107页举例,这是第六章古罗马文化最后的结论,一共四个自然段,每个段落旁边都有竖版的小字提示,第一段讲的是上古史的四千五百年,第二段讲的是希腊以前的上古史文化,第三段讲的是希腊以后的上古文化,第四段讲的是上古的进步于近代相较。
这些小提示或者说是小总结,很好地帮助读者梳理出一个思考框架,不至于让你一头扎进史料海洋中而思绪混乱。这些小提示好比是帆船上的风帆一样,提醒着你深入理解历史的同时,别忘了站在一个高度俯瞰历史,从历史中明白,从历史中看清方向。
第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
近日参加一个学习,课上老师讲各个朝代的年限大多在一两百年,然而周朝包括西周和东周却持续了七百多年,这是为什么呢?现场没有人知道答案。其实这不是一个准确答案的问题,而是我们看到历史发展的眼光问题。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发展。
陈衡哲先生说,她有着唯物主义史观。《西洋史》中讲到,纵观发现,上古时代的历史有四五千年,所取得的社会进步,不如现代一两百年的成绩,这说明了什么,难道可以说古人不如我们吗?不然。作者讲
我们不要忘了上古的人是没有凭借的,是什么事都要靠自己创造的,所以它的进步,比了近人的进步,看上去要迟缓得多。一个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孙,吃尽辛苦,使尽才智,而他的衣食住行的情形,还远不及一个住在茅棚里的老农夫;我们难道也能说,鲁滨逊的聪明才能,赶不上一个愚鲁的村夫吗?
第四点,带着字典看这本历史书
带着字典看这本历史书,是我毫不夸张的真实现状。因为陈横哲先生深厚的文学造诣,全文并不全是浅显直白的描写,有些词汇和成语的使用,我如果借助字典,是无法真正体味到陈先生的文学素养的。仅看第六章《罗马古文化》,我就查阅了以下几处内容。
在描写罗马和迦太基的战争时,写到迦太基出现大人物,叫汉尼拔。过了十余年,罗马也出现一位大将,叫西庇阿。两位大将相遇结果,自然是生力的西庇阿军队得胜。
这里有一个词“生力”。放在语境当中,容易理解。查阅一下,这个词汇在古代《商君书·兵守》,尚仲贤的《气英布》,司马迁的《史记》,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都有用到。
写罗马人找到了迦太基的一点舛(chuan)误。“舛误”是指差错,在《隋书·王劭传》中有写到" 劭具论所出,取书验之,一无舛误。";金王若虚 《史记辩惑二》:这样用过," 左氏之说,未必皆可信,然迁之所记,实以是为据焉,则其舛误不得不辨也。"。
在写罗马共和国灭亡时,写到罗马政权不断扩展,政权逐渐转移到几个大将的身上,久而久之,遂成尾大不掉之势力。
“尾大不掉”是指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是出自历史典故的一个成语,出自春秋的《左转》。讲楚国的大臣规劝楚灵王,让他小心下属诸侯势力过大会威胁到楚国国君,说下属的势力太大之后就很难听从君主的指挥。这就好比动物的尾巴如果太大了就不容易摇动,树梢的枝叶如果过于茂盛就很容易导致整棵树折断。这就是“尾大不掉,树大招风”的历史典故。
在写罗马文化初期,文学,美术,雕刻,戏剧等没有创造,只是模仿希腊文化。但是在科学方面,不但没有创造,还不能继续希腊人的遗绪。
“遗绪”是指前人留下的功业。这个词在古书中也早有记载。其中,距离我们较近的有清朝曹雪芹 《红楼梦》第一一三回:"老爷太太原为是要你成人,接续祖宗遗绪,你只是执迷不悟,如何是好?"
仅一个章节,我就查阅了这些词汇,作者陈衡哲先生的古文学素养深厚可见一斑。在阅读过程中,我时时感慨,也时时汗颜,大师的高大形象,我等普通读者仰望着,并沿着大师的脚印前进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