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代已经结束,但由于公司政策的原因,宅在家里的日子遥遥无期的,似乎要永久持续。
工作日五天不出门,不洗头的一周又一周,快的难以觉察,一转眼2023年已经快过完四分之一。
为什么人年龄越大越觉得时间过得快呢,按照最近好评日剧重启人生的解释,因为在整个人生长度的相对比例变小了。对于三岁的孩童来说,一年是人生的三分之一,当然显的漫长难耐,而对于三十岁的人而言,一年只是人生的的三十分之一,就显得短暂了很多。
这样每日自我拘禁在一个固定而熟悉的空间里,又懒于梳洗打扮,面容体态上没什么精气神儿。吃了工作睡觉时间基本都专注在画画和听点文学类广播上,虽然平淡无趣,但可能受药物调节的恩典,心情上倒算是平静安好。
昨天听节目介绍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卧游。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最初指通过读书,即便是足不出户卧在家里也可神游大好山河。法国有位作家也写这种足不出户的旅行,却真的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
旅行这件事,有一大重点是,以旁观者,陌生人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所以哪怕在自己房间里,如果换成陌生的角度再去看,也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受到这个启示,觉得自己也可以尝试写一下,虽然按照惯例,对于写东西这件事,不可能连续坚持,大部头也绝对完不成。与画画不同,没有一个具象,没有完成标准,看不到尽头,太容易失控。所以尝试过写长一点的东西,无一成功,可能是因为前面这些自我分析的原因,但有可能单纯是因为读书识字太少,所以也不能硬掏出来什么东西。
说回房间里旅行这个主题吧。
进入春天之后身体的生物钟好像也自我切换了,无论几点睡都会六点多一点就醒,也可能是因为最近工作和画画加起来大脑活动的时间太长,活跃的状态难以压抑下去,睡眠时间会变短吧。
躺了一会还是决定起来,刷完牙烧上热水启动好咖啡机,把昨天涂了第三层底色点画板从通风的北面房间挪到客厅,然后一边和咖啡一边凝视什么都还没有的画板,规划和想象布局。
早餐是自制面包,美式咖啡和一包坚果,早餐之后过一会会再吃点水果。几乎每天都是这样。
很喜欢早晨的时间,因为这种单调的,吃了好多年的早餐,却是三餐中最喜欢的一餐,因为还算规律的身体作息之下,早餐是肠胃最轻盈的状态下吃下去的,觉得胃部是欢喜愉悦的迎接这一餐的。
一边喝咖啡可以一边放空看看阳台外的室外风景或者一边盯着看看植物们的变化。植物们很神奇,比如这一盆,一夜之间叶片就可以延展许多,叶片娇嫩肥美,生机勃勃。这一盆一个两个月之前从室外移到室内,因为它有点虫害,所以剪光了它所有的枝叶,不过它一向生命力惊人,一两个月之后又这么繁茂。
喝完咖啡,那杯子去洗,抬头继续放空的看这盆植物时,可能是距离和光线的问题,一瞬间眼花,把花盆上的图案看成了蒂凡尼早餐里赫本带墨镜和丝巾的模样,凝神在看,美景消失了,还是原来那个树和文字的图章模样。
突然想起前两天听道关于印象派的介绍,表面上来看印象派与古典写实主义相比,似乎很不写实,却也可以理解为某种特殊情况下的写实,模糊,失焦,错位下的写实,抽掉普通的写实成份后,色彩变多了,边界变少了,想象空间变多了,画者,观者可参与的成份都变多了。
印象派,现代,当代艺术的发展线也正是,艺术家,观者,人参与艺术越来越高的时间线。
听到了这个解释时,豁然开朗。人与所处的时代,人与自己的在那个时代的命运,人与在那个时代自己命运里的追求,这些构成了艺术的内核。
如今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是会超越六七十年代的开始的当代艺术真正跨入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甚至是并且人创造的艺术进入AI画画AI音乐的时代,还是会返璞归真呢?后者的可能性应该极小了吧。AI肯定会大行其道若干年。
不谈艺术,与专权之下,习惯听天命,自我主张十分少的普通古人相比,现在这个时代,每个普通人豆越来越主张自我了。虽然看似自我的主张也是不自知的被社会大方向牵引的,但看起来确实是很自我了。
热闹的网络,无数热门的话题,参与其中的讨论,人们都很爱,很想也很迅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因为太迅速,太渴望,而缺乏理性思考,缺乏理性考察,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凶狠的观点已经表达的淋漓尽致。然后,很快又忘记了,然后又进入下一个热门话题的讨论。
突然想起好多好多年前的一首歌,虽然是一首不太红的,还是情歌,有点词不达意,但名字没准有点配,叫高攀你的排行榜。变的太快,远远的觉得高攀不起了。
所以这几年都告诫自己是慢下来,冷静下来,恨不得写一块calm down的牌匾悬在抬头可见的地方。
今日房间内旅行的景点是蓝色花盆和里面忘记了名字也懒得查的重新展现生机的植物。
另附觉得有进步的油画一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