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由于在促进人类和谐共处方面的突出成就,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逻辑结构:
总-分
全书基本按照 Why-How-what的结构展开。
一、这本书是讲什么的?
介绍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让人与人更好的表达和交流。
关键词: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二、这本书的结构是怎么组织的?
主要三个部分:
1.why-蒙蔽的爱,告诉我们是什么让我们的沟通充满暴力。
2.what和how-如何做到,提出四个核心要素并分别描述如何做到以及相互关系。
3.应用-使用场景,让读者知道在什么场景中能具体实操,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
三、这本书讲的对不对,哪里对、哪里不对?为什么不对?
对:
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对我个人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新的可尝试的沟通方式,“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四要素和心理咨询技巧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对:
是不是适用用于每个人,每个场景,每个阶段?是不是要完全做到?这个值得思考,相比作者而言,我的看法是“适合即最好”。每个人基础不尽相同,我认为“能学多少是多少,能用多少是多少”,先启动,后精进。
四、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1.填补自己认识不足,提升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亲密关系之中。
2.和小伙伴一起共读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非暴力沟通的思考和践行。
五、其他
1.这是一本关于人际沟通难得的好书。合适的时间遇到一本适合的书,这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所以我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这本书。
这本书貌似理解起来不难,但总觉的在内化的时候阻力很大。倒不是因为看不懂字面的意识,而是少了一点让心随之跳动的感觉。
书里讲的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初步阅读后发现原来每个对我而言都很难。让我有一种在迷雾中的感觉,使得我很难在内心预演作者的描述,无法内化知识,知识仅仅只是在头脑上知道而已。
好难啊啊~就感觉自己像在泥潭里挣脱出来去做一件事,一种很不舒适的感受。我想这是我内心对“非暴力沟通"这种方式的一种抗拒,这种抗拒不代表不认同;相反,是认同后因无法做到而产生的恐惧。
我害怕跳出思维的舒适区,害怕新的模式带来的改变,害怕自己不能很好的使用这种方法;害怕自己实操过程中会沿用自己“老一套”的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自己就会有挫败感,这是自己内心所无法接受的,因此,抗拒也就如影随行。
不过尚好我让自己接纳自己的这些感受。我对自己说:放轻松一点,我只是在看一种自己不常用的沟通方式;也许它是更好的,但我不急于强求自己完美的做到,我只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来看看作者想和我说些什么。正如本书中提到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那句话,“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整本书的架构我以导图的方式呈现:
全书主要架构: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