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人之德性的价值根源?这是公民儒学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在孔子那里,重视性命特别是天命的存在,认为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因而,人们认为孔子所理解的人生价值根源在天命。命是什么?是人之生活过程中的必然性。在孟子那里,有所谓四端说,认为人性本善,人生价值根源于人的内心,所谓“一点灵明”,所谓人与禽兽之别的“几希”,就是人性的善端。而在荀子那里,则申论“义”之重要,人的力气不如牛马,牛马却为人之所用,就在于人能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有义才有辨,有辨才有礼,有礼才有圣王。因此,“义”是一切价值的根源,是德性的根源。
公民儒学继承孔孟荀的精神,就是承认人生的价值根源在于人的生活之中,就在于人之自身。无论是远古的氏族社会,还是今天的群居民族,只有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通过人本身,才能发现价值的根源。无论是孔子的天命说还是孟子的四善说,或者荀子的义利说,都没有从人的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生的价值根源,而在于通过生活实践,获取人生的价值根源;或者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人之自身就是人类社会一切价值的根源所在。今天的时代或许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功名利禄观念愈加浓郁,人们关于德性或者性善的观念愈益淡泊,这是否就意味着人的价值根源不存在于人的生活之中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知道,人们为了更好的利用和改造自然,更好的获得良性生活,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其中就包括德性意识和德行准则。
什么是良性生活?这是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开始的探索,也是今人仍在展开的探索。我们以为,所谓的良性生活,首先从品性、识见、有所作为着眼来看待生活。有所作为当然包括建功立业,但德修有进也是作为,依据“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德修有进是优异作为中最为优异者。孔子关于君子生活的刻画,可以引作良性生活的刻画。少有所学,中有所为,老有所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既是孔子认同的生活向往,也是整个儒家认可的良性生活。
认清人生价值的根源,可以有助于我们从实际生活来认识人的精神性,从而否弃从人自身或从现世之外寻找价值根源的宗教追求。现代社会的公民生活,价值根源在于尘世生活之中,在人的自身之中,绝不是在尘世之外,或者在人之上。惟有踏实努力,做好自身一个人,方可获得良性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