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的人不被看好,似乎已经由来已久了,有些心理学家也有这样的主张,说相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外向的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
这种认识似乎符合心理学的理论,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现代心理学理论来源于西方,其立论的基础无论是古典心理学,还是现代、后现代心理学都是建立在西方理性哲学基础之上的,西方哲学的缺陷是二元论,非此即彼,非对即错,本质上这种思维逻辑似乎与精神心理障碍者如出一辙。
内向和外向这种二元对立的分类方式是不符合实际的主观认识,本质上是对人类心理的概念化,是贴标签式的简单做法,这种概念式的归类方法是为了适应心理学的抽象理论研究,已经脱离了人类的心理现实,是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理论,与人类心理现实毫无关系,也不可能用来解决人类心理遇到的现实问题。
抛弃这种扣帽子式的理论教条,不带任何先验性的观念来观察人类的心理,就会发现人类的心理既没有专家们说的那种内向,也没有他们说的那种外向,或者说与他们理论相符的人是极少数,多数人都是即具有内向特点,又具有外向的特点,在某种场景下内向,在另一种场景下外向,在家庭里外向,在家庭之外内向,凡此种种,并不能从其中概括出一种明显的可称为内向或者外向的典型特征来。
这种抽象的分类方法很显然是以偏概全,以极少数人身上呈现的特征安到大多数人身上,是典型的不顾事实的贴标签式的极端偏面的研究方式,所以,尽管发展了上百年,心理学仍然处于襁褓之中,心理治疗实践无论中外效果聊胜于无,这不能不说是支撑其成立的哲学观念本身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所导致现实。
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这种观点本身就是先验论,正确的理论又是如何判定的呢?如果某种理论一旦确认是正确的,那就永远都是正确的,那我们不都成了上帝的信徒了吗?那不就迷信了吗?那不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观念了吗?
任何正确观念,包括真理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不是封闭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正确的理论都是开放式的系统,永远都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完善过程之中。
所以,不要用内向、外向诸如此类的概念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和贴标签。老子的名学和佛陀的名学观念是很合理的,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外向可以变为内向,内向也可以变为外向,那你给自己贴个内向或者外向的标签有什么意义,又意欲何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