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似不同?

早期汽车发明的时候,大家都不能接受一个铁盒子一样的东西在马路上行走,觉得这种东西太丑也太危险。为了便于大家能够接受,汽车商不得不让马在汽车前面拉着前进,大家这样才觉得能够接受。人们不能接受一个完全崭新的事物,只能接受新的老事物。
什么叫新的老事物?新的老事物就是这个新事物能够让大家一眼就归类的特征。
马拉汽车,大家一眼看到就知道这个是一个新款的马车。
等大家熟悉马拉汽车之后,再进化到马头汽车大家也能够接受起来。
人们能够接受渐变的事物而不能接受从头到底的新事物。
因为人本能的会拒绝不熟悉的事情,安全感是人类的底层需求,一个崭新的事物让人感觉不安全。但是人也同时对一成不变的事物会感到厌倦,就比如吃烧饼一样,食物带给自己的满足感会逐渐递减,这就是经济学里面常说的效用递减。
一件事情,不能太新,也不能一成不变。
人们喜欢的是新的旧东西。
就做产品而言,我们需要学会在渐变中进化。小步快走,逐步迭代。
这其中的关键是抓住,代表产品的核心符号的信息必须要明确和固定,否则会给用户不稳定感。让用户感觉到熟悉,但是又有新鲜感。
上面说的是一个老产品需要注意变和不变的关系。而对于一个全新的产品来说,怎么让用户更容易的接受,是一个需要一开始就严肃考虑的问题。
人们是不容易接受新东西的,要让一个人接受新的产品,就必须要让用户感觉到熟悉感。先要让用户尝试,才能让用户喜欢它。
就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而言,最好的方式是使用那些文化中存在的超级符号。
什么是超级符号,就是人们在潜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已经潜移默化存在我们大脑中的意识符号。超级符号根植于人们的文化基因和集体潜意识当中。
在产品当中发掘和利用超级符号可以让产品更容易被接受,更容易被记忆和联想检索。
华杉老师在他的《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里面有更深入的阐述和案例,这里就不赘述了。
好的产品要符合人性。
人性就是根植于人最深处的文化基因密码。
什么是社会助长?
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不得不在家办公。很多公司为了提高员工的办公效率,要求员工在办公的时候打开摄像头进行视频会议。据说打开摄像头,让员工能够看大家办公的视频,能够很大的提高员工们的办公效率。
相比一个人独自办公,在被一群人注视下办公,效率会更高。这种效应叫做社会助长。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形,一个人在群体中跑步比独自一个人跑的更快,线下在教室里集体学习比线上独自学习更专注,效率更高……
人会对社会产生反应,独处和在社会中,个人的行为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在社会关注下的行为,有些是正向的,可以让我们的效率更高,助推我们达成目标。但是也有的时候是负向的,会扭曲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更难专注,阻碍我们实现目标。
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我们需要完成的目标对我们来说是简单的任务还是困难的任务。
在完成简单任务的时候,社会关注是对我们的激励。而当我们需要完成的是困难和复杂的任务时,社会关注会让我们不能不分出精力来进行印象管理,使得我们更难以达成目标。
同样每个人对于任务的难度理解是不同的,而对于社会关注带来的压力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关注社会助长效应对人行为的影响。
社会在带给人们安全感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
学会认识压力,是深入的理解社交的基础。
对于社交产品来说,社会属性的设计,压力的平衡,即给个人留出多少空间和参与感,让人
能够感觉的安全的时候同时感觉到舒适,是一个很有挑战的命题。
小 结
人是社会动物。人对社会既依赖又害怕。
社会可以给人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样社会也挤压个人的空间。毕竟除了安全感和归属感之外,人也要追求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个体独特性的最高体现。安全和归属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个人的自由。
人既是社会的也是个人的。
社会当中的个人更多的展现出非理性的一面,这一面更容易驱动和利用。
商业中,商家和企业更看中的是人们在社会群体当中的非理性。
理性意味着防备,防备往往倾向于后退,商家需要的是行动,而行动更依赖于感性冲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消费,随时随地的在诱惑人们,驱使着人们的感性,全数字化的购物流程,让人能够在不假思索的冲动下瞬间完成消费。
商业的本质是满足人们的欲望,欲望激发的是人的本能。
人的本能不需要思考。
思考意味着克制,需要我们调动神经元进行运算,消耗能量和意志力。所以思考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大部分不愿意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