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艾瑞里,一个以色列少年,在18岁时不幸遭遇了一场意外爆炸,导致全身70%的皮肤遭受三度烧伤,住院长达3年之久。
他自嘲是穿着订制的合成纤维紧身衣,头戴面罩的“蜘蛛侠”,期间无法参加周围朋友、家人的日常活动,与世隔绝,但这却给予了他以旁观者的身份重新看待这个世界的机会,从而激发了他探索人类行为与经济关系的兴趣。
最终,有这么一本畅销书,《怪诞行为学》,与世人见面了。
《怪诞行为学》总共分为十三个章节来讲述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非理性现象,丹·艾瑞里为了解释这些现象,设计了不同试验去验证他的观点,然后告诫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避免类似非理性事件的发生。
简单谈谈读完这本书的几点收获,与诸君共勉。
1、锚定效应
说起这个锚,我首先想到了不久前结束的奇葩说里的辩题:当你收到30年后的自己发来的人生建议的信封时,要不要打开。
陈铭说信封里的信息是锚,其实我觉得在你收到那封信的那一刻,无论你打不打开,它都是一个锚,已经深深地沉入了你的心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消费习惯往往受到第一次消费行为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长期渗透到未来所做的很多决定里。而这些习惯大多都是商家在或长或短的历史中慢慢耕种在你身上的,同样的一双鞋,是阿迪耐克或者无名厂家,标出来的价格在你心底的接受度完全不一样,当你习惯了高消费,你会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而把合理性完全抛在脑后。
2、免费的魔力
有谁能拒绝免费吗?免费一定是没有代价的吗?
马老师说过:免费是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算算自己在各种APP上面花费的精力时间有多少,糊里糊涂的买单行为有多少,要知道,这些APP刚开始可没要你一分钱!
人类自古的心理就是爱占小便宜,但是免费的事物也具有成本属性,有了成本,自然会想办法让你把收益吐出来,我们的优质生活不应该由免费驱动,在购买之前多问问自己,这些东西是不是必需品?到底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帮助?买回去会不会堆积起来?三思而后行。
3、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
书中说:金钱到最后经常是最昂贵的激励方式,社会规范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往往更有效。通俗一点类比就是礼物和现金,礼物给人带来的感动和喜悦往往比现金更持久。
目前这个时代,我不知道这个定律是否还在大面积流行,但是在职场上,感觉周围的同事们已经厌倦了礼物那一套,不如现金来得爽快、简单、实用,所以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
《流金岁月》里杨柯问叶谨言用了什么手段让他原来的手下都心甘情愿地去别的地方上班,叶谨言没有正面回答,然后精明的杨柯自己也懂了。
但凡是人,都有个价,社会规范不会框住所有人,有时候画饼的终极奥义不管再怎么崇高,也敌不过到位的金钱。
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不能混为一谈,如何把握那个度更需要审时度势,或许在绝大部分中国人的家庭生活中,社会规范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4、选择
“我们有必要退出一些浪费时间的委员会,不再给一些朋友寄送节日贺卡,因为他们有了新的生活,新的朋友。我们需要确定是否有时间去看篮球,是否能同时打高尔夫球和壁球,又能和家人在一起。我们或许应该把其中某些运动放一下。我们有必要把这些门关掉,因为这些事既费时费力还挤占了我们的参与机会,使我们无法顾及那些有价值的选择,并使得我们疲惫不堪。”
记得上大一的时候,临近暑假有个英语小学期,当时外教老师问我以后想干什么,我说我想尝试一切事情,然后他笑着说:Everything?难道你还想卖甜甜圈?”
从小到大,不知道是天生,还是受了什么价值观影响,自己内心笃定的目标就是追求全面,所以一直以来文体都是均衡发展,现在也不例外,想学的太多,想去做的太多,但往往是这种过于追求全面的思想会把人拖得好累,甚至会陷入一种不良的偏执里。
希望我们都可以对自己宽容一点,适当做做人生的减法,把握航道上最耀眼的东西,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有价值。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它用了大量实验来验证人们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本篇只是分享些许收获,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本书,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留言区讨论。
之前玩炉石传说,从青铜一路砍到了黄金,马上步入白金,还蛮开心。虽然只是一个卡牌游戏,但是蕴藏的道理确是适用一生。
牌组一定要有特色,你是什么职业,你就要打出那个职业最独特的打法,而不是简简单单把牌东拼西凑起来。
希望宝宝们能够活出自己的特色,绽放属于自己的最美烟火,周末愉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