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来就很想看《当北京遇上西雅图2之不二情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今天才有时间看完这部一直想看的电影。
之所以想看这部电影,其实不是因为我对剧情有多少期待。单纯是因为看了《当北京遇上西雅图》后,对吴秀波和汤唯这对荧幕CP的好感。在我自己的预设中,我以为这第二部应该是第一部的延续。所以我的期待中其实是多少有一些“恶趣味”的——我想看看王子和公主在一起后,有没有如童话般说的那样——幸福的生活下去了?
但是相信看过的朋友都知道了,我的恶趣味彻底落空了。这本身其实除了主角还是这两位以外,其实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具体的故事情节我不多说。我只想说说里面一直没有间断过的写信的故事。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古代人。我喜欢看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古代的武侠以及后来所谓的仙侠。我总是愿意想象自己仗剑三尺,行侠仗义的情景。所以我所喜欢的其实就是用写信这样的方式来沟通彼此的情感。
还在读书的时候,其实特别不愿意写信。因为在那个时候,写信是一项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们总是要求大家去找一个“笔友”。笔友?这个词可能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已经相当陌生了。但是我相信依然还有不少人跟我一样经历过这个年代。
我印象中,我第一个能够称得上真正的笔友是一个广西的女生。具体聊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但是却还记得那时候用什么信封,用什么信纸,信纸用什么样的折叠方式,都是很讲究的。同样还记得的是那种你写一封信给一个远在异乡的陌生人。你们不用担心你说的心里话会被她传到谁谁谁的耳朵里,然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与风波。不知道是谁说的,有时候我们只有在陌生人面前才敢说真话。
这部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其实也是因为一些误打误撞的原因,通过书信联系上了彼此。双方都不认识对方。也正是因为不认识,甚至连彼此的姓名、年龄和长相都不知道。所以,两个人的沟通是很纯粹,也很直接的。可就是这样的纯粹和直接,尽管一开始双方是恶言相向,到了最后却已经成为了彼此心中的精神寄托和灵魂伴侣。
影片中也提到,现在的电子邮件一秒钟就可以让对方收到,而传统的邮寄方式却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等待。从效率上来讲,电邮毫无疑问是远远领先于传统的邮寄方式的信件的。但是在人内心中,或者应该说在我们这种青少年时期还没有完全被互联网包围的这一代人心中,也许更怀念的正是那种在等待中的喜悦吧?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寄出去的信在那一头有一个人会在满怀期待的等候,正如我们也在满怀期待的等候他们的回信一样。
正是由于这种慢,让我们彼此的内心不那么焦躁,让我们能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想对对方说什么?同时也是因为这种期待,让我们每一天平淡的人生里有了一份期待,而当期待得到满足时,我们自然又多了一份喜悦。这样的人生,想起来,挺美……
但是遗憾的是,我现在在去问我身边的一些年轻朋友:“你们还会交笔友,给对方写信吗?”他们都会很诧异的反问:“为什么要写信?那多慢啊?再说,现在邮局还寄信吗?”
我才想起来,似乎在以前随处可见的邮筒和邮局,真的已经开始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和生活。连我都开始怀疑如果我现在去写一封信,是否真的还能寄到我想寄的那个人手了?
突然想起一首歌,木心写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也许,真的只能回到从前,才能慢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