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白羽的名文《长江三峡》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篇目,所以依然在名种版本的语文课本中歌颂着祖国的河山。
但仅仅把这篇文章当成是歌颂祖国就狭隘了,今天会有一些人盲目否定那个时候的那类作品,就像否定大跃进否定文革一样否定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这是因时废人,因人废文。这种奇怪的思维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传统之一,由来已久。比如对蔡京赵孟頫书法的诋毁。艺术作品如果如此紧密地与作者与时代捆在一起,它如何会超越个人超越时代成为经典呢?
《长江三峡》是它所代表的时代特征与作家的个性文风的经典结合,我们讲时代精神,是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沉淀下来的内核,不是政策不是运动,大跃进的急躁冒进作为一场运动是错误的,但大跃进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急于摆脱贫困落后赶超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并没有错,这种精神渗透到作品中就有了《长江三日》中的“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任何时候,这都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体现。而刘白羽作为一个军旅作家一个“战士散文家”在长江上航行,天地人条件齐备,便有了这样的作品。
长江之浪浪打浪
我中学读到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八十年代末,已经改革开放,不知道写于哪一年,我们也没有那样的思维习惯,不会从写作的年代去看作品。我记得是一个早晨,我站在二楼的走廊里读这篇散文,沉浸其中,被那一种奋进的精神感染。读完之后才发现,身后站了好几个人,其中还有我的语文老师。
今天又准备教这篇散文了,我不想多说什么,我更多的想听听今天的孩子们在这样的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长江之浪浪打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