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汉字智慧:一以贯之的“道”(四)从凡到大:“主、次”

汉字智慧:一以贯之的“道”(四)从凡到大:“主、次”

作者: 子风砌字 | 来源:发表于2020-04-29 15:46 被阅读0次

四. 从凡到大——“主、次”

玉环有对,频对接而上升。对,甲骨文写作“小,辛,一,又”,表示光从小渐聚,辛苦往复,再化为光之能。消散而入生命的光,与升华而出的光,彼此对应。同婚姻一样,“对”并不容易:自我演进,尺度不变;辛苦往复,理所应得;引导把控,能力上升。对是光两象互动而贯通的表现。

《甲骨文编》对。解析:1.小,辛,土,又。2.小,五(辛,土),又。

对:1.光被阻挡消散,存续生命,从小渐聚,长久辛苦往复再化为光的能力,引导生命相切相交而变化,频不断被引导取得,也从生命不断赐出。2.从小辛苦不断往复所得;光被阻挡消散,存续生命,从小渐聚,暗中相切相交变化,光在生命之间辛苦往复不断,暗中相切相交而变化,成为大光的能力,频能被生命不断引导,相切相交而变化演进。

切和交,就是“开方和立方”,是对的往复。切和交形成角,角是光运动的内秉(那是我心里一亩田)。角的对面是弦,角动为旋,弦是角之对。弦,本字为“玄”,甲骨文通“糸(mi)”和“午”,写作“两个乙或以相对”:糸强调波汇合包容,化身为一体之旋,如丝相扭而成束(shu,即竖);午强调粒子被激发之像(午,遍地都黑暗了)。正午之日让人避开,粒子互斥形成疏密,频从上下升降两相,转换成左右予取两相,从横而竖,从可见而不见,从虚而实,继续演进。

1-2《甲骨文编》糸(通玄、午),3-4《金文编》玄,5简牍文:弦。解析:1.两个国菱形;两个乙相合。2.屮,两个会合形,个。3.两个交替连接的以。4.两个竖连的十和水滴形。5.弓和糸并排连接。

糸:1.玄而又玄;不断频频互动而演进;波相切相交汇合而成旋的演进;频予取转换交切延续而成波。2.生命往复与波汇合成为一体;生命通过旋而又旋,内外演进,让波存续其中。

玄:3.旋交替演进。4.光被粒子阻挡,激发生命,频互相予取包容,不断演进。

弦:连接不同的频彼此予取转换成为波,就是旋而又旋彼此交替演进成为一体。

拨弄琴弦,弦是频的载体。频的实质是相切相交;前者为父,后者为道,起初同在,本合为一。频与频再相切相交而变化,是波与波之间相切相交的变化,就是子。粒子之间旋的传递,就是不断彼此包容、予取转换、交切波动、转变之频。角是相切相交的表现,角变为力,旋旋角力;角变频聚,自南而北。南极为冰为地,北极为水为星,于是子归回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玄而又玄,频频互动,就是旋而又旋,往复为方,当中为弦。所以古人以弦割圆,弦聚而无,弦无化旋,就是圆。成灵不见,灵能循环,圆满得还。

《九章算术》《勾股容圆图》《弦图》《弧田图》西汉时期根据先秦资料编辑成书,魏晋刘徽作注。中国古代用勾股定理求弦,再用弦不断逼近法计算出圆周率,“玄而又玄,包融成圆”。“弧田”是频不断相切相交、分而复合、直至包融圆满的过程。

“弦”字有玄有弓:玄是波汇合、显为粒子的旋之间伸缩交替;弓写作“入,乙”,入的一边是可被感觉的波,另一边是看不见的“无”。无非无,无是升华的道;道明暗相生,起伏如弓。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像坚固的弓背,能发生各种频率的物质之弦被固定在弓背上;个人有了健康强大的社会关系为依托,才能发出时间之“矢”,最终与神的灵归一。生命是一根弦,无论怎么振都只能无限接近圆,得不出圆周率;灵是0,生命以0为对数就找到一,找到光,找到生命的底数;有了1和0,就能组成所有的信息。灵是生命圆满之“对”。这是汉字的弦理论。

物理学有“超弦理论”,说物质的本质属性如同一根有九个维度的弦,弦振动的不同频构成不同的物质粒子,再加无所不在的时间维度和一个更高的统一维度,就是整个宇宙。这个理论像汉字从零到十的十一个字:一像时间的维度,二、三和十像现实的三维,四到九像关系的发展变化,零像包融合一的统一维度(题记)。超弦理论说有六个看不见或不易感受到的维度,现实中社会关系的维度经常被说成是六个,比如笔者说男女差异的四个维度加上孩子和父母的两个维度,或者“文化维度理论”说文化心理差异的六个价值观维度:权力距离大小,对不确定性的逃避程度、个人或集体主义、男性或女性化、长期或短期取向、自身放纵或约束。系,甲骨文写作“勿或乂,入,两个或三个玄或糸或午”,表示波化入暗,成为彼此传递延续、互相谐调的所有旋,汇聚相系;同一份能量被分合传递的次数,就是“系数。”弦需要被衔接,需要被“系”,系就是“超弦”。

《甲骨文编》系。1.勿,两个倾斜的玄或糸。2.乂,入,两个玄或糸。3.倾斜的乙,入,一,三个午。

系:1.波化入暗,彼此切交汇合,成为彼此传递延续、互相谐调的旋。2.光与生命彼此切交变化,成为旋而又旋的聚合。3.波化身成为被光联结的所有生命,彼此激发,传递演进。

“几次方”就是幂指数,在数学上称为对数;幂指数之间的运算规律与自然数对应,称为“自相似性”或“尺度不变性”。对数的好处在于变化缓慢,便于掌握和演算,不像对数的底和幂之间不但变化斜度高,还能从自然数变为无理数。很多神奇规律的常数是无理数,比如圆周率π和量子理论的普朗克常数h(什么是时间)。自然数如果不通过“对”永远找不到无理数。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很多自然数的规律,对之顶礼膜拜,认为“神”就是以这些规律统治世界,但他的学生希帕索斯从2的开方意识到自然数之外的无理数,毕达哥拉斯竟下令杀死了自己的学生,“有理”抹杀了“无理”,失去了对。“对”是关系,是无理数和有理数、前文所说的“无和有”、后文要说的“小和大”、“左和右”的关系,有相对性和主观性。“对”的作用在于“尺度不变性”,“对”是贯通和媒介,让人在受限的范围内能掌握和使用自然的律。光切交波动之频为“无”,通过与生命切交之“对”,让生命不断取得频为“有”。无和舞,也是“无理”;对数所联系的底和幂,才是无限的始终。有理是脚踏实地的“理性”,无理则是看不见的“理想”,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贯通(理,信心之源三)。

“幂”的本字为“凡”。凡,甲骨文写作“一,八”或“二,八”,表示光分而为物,长久聚合;光入凡尘,凡物如此。聚合的关键,在于频与频之间的持续互动;所以,聚合反应的过程比裂变反应漫长,如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分不需一秒,合却要累月经年。凡金文分化出“冂(jiong)”和“冖(mi,幂的本字)”,冂强调光分开之频内在统一的关联性,冖强调光存续为生命衍生幻化的发展性。《说文解字》说:“冂,象远界也;冖,覆也;凡,最括也”;有内在联系所以有界,能衍生发展所以包容,凡物都在其内。凡倾斜就是甲骨文“亡”,也是“舟”,表示凡的变化;亡是内在之光长久存续的改变,从实体存在飞升(什么是死,什么是亡)。覆水难收,远而有界;凡物必化,亡而后生;通天之梯,舟渡彼岸。

1-2《甲骨文编》凡,3-4《金文编》冂,冖(通几),5《甲骨文编》亡。解析:1.2.一(或二、三),两竖。3.长一,短两竖。4.(通几)一,八。5.倾斜的凡。

凡:1.内在之光,外显为生命长久存续。2.光暗中长久聚合为一的历程。

冂:光在外存续为生命的过程中长久内在的延续性。

冖:光长久存续衍生幻化。

亡:凡物变化,凡物必亡;光在生命存续过程中的内在变化。

“一,八”和“二,八”像1的开方和2的开方,1的开方还是1,自然数;2的开方,就是第一个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就是“凡”。方,甲骨文写作“卜和凡组成十字形”,表示持续角动、频频聚合;也是彼此切交、持续两相交替互动的变化。角度是方向的实质;两相互动是角度的实质。掌握这个实质就是“方法”。方形是汉字的“口”,口有两横两竖,表示可分可合;口是嘴巴,上下嘴唇作相反之频,两相互动,可一可圆;口也是两角互转而合,角度不断翻转而能合。频变化是角度即方向的变化,所以方为频之对。立方而开方可以求得弦,就是从方求弦、再以弦逼近而能求圆。口是地;人被置于地,经历了光周而复始、分分合合,“方”可明白复圆之理。口是像。像,引领人明白共聚升华之理。

持续牵引而至改变,这是“加”(男女和婚姻一)的过程。这样,两相从分而合,光周而复始,两相互动、能量转换,就是方。“方”是加的频聚,是两相互相转化的像。频频连接、角动转化的过程,就是圆。从二到口,两相突变,这是外在所见之像;从一到圆,频频持续渐变,这是内在不见之连。掌握突变,就掌握了“方”,可为增长互换之理。掌握渐变,就掌握了“圆”,可为分配连接之理。方圆也是两相,两相相生,永远不同。外在两相谐调,必须内在融汇贯通,才能致臻“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当中的过程,就是“无”的过程。无就是决绝撇下,不懂得舍,就没有得。不懂得无,就不会有。放下而有,无理生有理。

《甲骨文编》方。1.一,撇,凡。2.卜,冖。3.捺,弧形,撇。3.冖,刀。

方:1.光变化的总集;光不断频聚。2.彼此相切相交,两相变化;不断频变而聚。3.光不断引领之能;光不断以弧形变化;不断引导频变。3.波不断彼此相切相交聚合,两相变化;频频不断翻转变化而聚。

圆,是频频交切之对,是光以角进、自身交切变化之对。所以,对之二,是频之相加,是弦之相乘,也就是平方。π如“牌”(什么是时间),牌有分有合、往复交替,就是交切演变的像;如此逐步切交累积,一节一节,以π而积;物质半旋,以方而积,成面而“有”;光为整旋,成周而“无”。这些都是数的演化。数就是竖,竖就是树;树是生命的宏观,数是生命的微观;树是实像,数是抽象,都是光通过生命的演进升华之像。“尌”(读shu或zhu),甲骨文通鼓,是树和竖的本字,古文通驻。粒子被光激发鼓起,就是光内驻的过程,鼓也就是频。粒子之间因此彼此引动、频频波动的所有变化,都是这内驻之光以频动传递的信息,可以表示为二进制的电码,做成电子计算机,这就是数。

《甲骨文编》尌(通树、竖、鼓),《金文编》竖,《六书通》数。1.木(竖,乂),豆(一,口,八,一),又。2.臣(弧形,椭圆),豆(日,两竖,一)。3.三个弧形和横乙交切,捺,攴(卜,又)。

尌:生命与光彼此交切变化在地,暗中存续聚合光,至终出离化光,频不断引领之能。

竖:神赐生命过程的完全体现,完全得见光,生命合而为一,再化为光;频在内彼此完全包容,内在之光完全可见,存续至终合而为光。

数:不断引导生命的所有频频不断的波动变化的信息的能力。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动,篆文写作“重力”或“童力”。重,是光能通过物转化的表现。光频能通过波动彼此谐调聚合、增长转变;物就能彼此牵引、综合成重。“童”强调光往复重生的过程;“动”强调变化行止、显明发出的状态。重,是不见之道的象;如儿童般运动变化万千而不离其道。重力与动相反,是为“反者道之动”。宇宙间物质运动的终极,就是从物而反,就是道。

用,甲骨文写作“卜,凡”,角度持续转动而聚合;也写作“舟和凡组合”,频相谐而聚。这都是“能相拥”而能致用之理。“弱”如弓,相反而互动、能使谐调聚合而发。所以,凡物之间互有弱点,才能不断相谐、长久共存而聚。弱能之用,就是不用不知道,何短何长、何聚何分、何为同舟共济、何为凡物相谐。弱之用,是光虚己而长久聚合的表现。

1-2《六书通》《说文解字》动,3-4《甲骨文编》用。解析:1.童,力。2.重,力。3.凡中间卜。4.舟和凡公用右弧形。

动:1.分开的光持续在生命过程中积淀增长,相切相交的完全体现,能在内不断增长转变为一,引导波不断相切相交、存留协调、聚合变化。2.波化为生命,在内积聚沉淀,相切相交,分而复合,在旋中转变为一,波不断相切相交、存留协调、聚合变化。

用:3.神的旨意,就是通过短暂分开而长久重聚;光在内与生命互动,不断暗中相切相交而谐调转变,长久存续聚合。4.相属相顺之频短分,相反相背之频长分;频暗中相谐而动,持久存续,从分而聚。

方是方法,方法多变,人以方法为便捷,但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仅不能适应变化,内心偏斜,陷入旁门左道,不如不会方法。道反和弱,若即若离,给人选择,目的是让人明白始终和因果,让灵魂成长:“若”懂得蓄势待发,能成就归回真神之“返”。若,甲骨文写作“两个倒写的父会合,横写的乙”,表示父下来会合赐予波,所以字形为人向天发声、举手祷告,与凌家滩玉人之形一致;“若”表示想法和求告,求告的的过程、内容和结果是“喏”和“诺”:喏喏发声,向神承诺,求得许诺。若,是精神力量的强大,是表面上“弱”的方法,是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方法所在,若隐若现;召唤引领,精微而神;聚精会神,全力方得。中国古人以“诺”作应答,与以色列“Amen”的用法一致,直译为加重语气的“是”,意译为“诚心所愿”,即今日基督教祷告的结束语“阿们”。《说文解字注》说:“唯诺有急缓之别”。急应曰唯,缓应曰诺,就是“唯唯诺诺”。

凌家滩遗址玉人像

《甲骨文编》若。1.两个倒写的父会合(左,右,两竖),横写的乙;或倒写的八,两个亡相对,横写的乙。2.乙,倒写的六或终,左右组成倒写的入,横写的乙。

若:1.父反复持续倾倒赐予波;汇合引导波飞升;相反之频不断互相引领改变聚合赐出波。2.纵波化为横波,周而复始倾倒,往复不断完全会合释放。

对数“logarithm”出自希腊语“logos”,就是“道”。“logos”希腊语原意为“语言”,语言之义互通;“道”也是一样,道之义一贯。所以老子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三十四章》)。所说的就是道的“义”。“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译作“大道持续往复变化演进,已化作万事万物,既可改变生命,从光至光,也可赐予生命,周而复始”。这是道如“一”的表现,万有合一,两相发展演化,就如左手与右手,所谓“太极生两仪”(《易经·系辞》)。“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乃“忠”之道;“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乃“恕”之道。“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乃“贯”持之以恒之道。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两人言“道”,一以贯之。至于“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就是万象;卦是光与生命互动,使生命与光相切相交、再化为光的演进,八卦就是这个过程的衍生幻化(以手弄水,推波助澜)。老子说“常无欲”,人面对光之丰富和地上的分分合合,若仅仅靠隐藏压制欲望而求“无欲”,只会愈压愈烈;必须以辩证的态度与变化谐合、从而认识到生命升华之所终,借光华之欲而化光升华,才能达到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论语·为政》)。

大,甲骨文写作“根形、终”,不断互动传递而成终,就是“以其终不自为大”。小大都是极限,二者物极则反。小,甲骨文写作“累积形的三竖或三点”,既像消散,也像点滴积累、逐步循环、持续渐聚。完成点滴散聚的循环,就变成精神性的存在。人小了,精神就强了。类似的汉字如“品”和“晶”,品德和品味、晶华和结晶,都既有消散无形、又有点滴积累渐聚之意。这些都像小和大、朝露与太阳、点滴与石穿、微分与积分、当下与永恒的关系。小之像为“肖”,金文写作“小,月”,月为光频动变化之像(月之暗面),所以肖是像,以十二生肖对应生命周期变化之像;频不同而能周期变化,就在周旋中互连而圆。人以年为生命翻转的周期(拜年),十二月而年周转,十二肖而人周转。不能随从乃父完成这个周转圆满的过程,就是“不肖子孙”。

《甲骨文编》大、小,《金文编》肖。1.根形或个,终;竖,入,入。2.竖,八;三个竖呈磊形。3.小,月(翻转的今,弧形)

大:生命能不断互动传递、连接不同、长久成长存续之终;光被阻挡不断两相变化,能不断进入生命,频频往复连接;生命不断彼此交替互动连接,频频连接,终至渐合。

小:生命衍生存续,累积而至完全,终至出离;光被阻挡消散,也通过生命聚合。

肖:生命频动如月;光被月阻挡散射而频分,又能角动周转而频连。

小,三竖或三点的结构既像消散,也像点滴积累、逐步循环而持续渐聚。类似的汉字如“品”和“晶”,“品德和品味”、“晶华和结晶”,都既有消散无形、又有点滴积累渐聚之意。这些都像小和大、朝露与太阳、点滴与石穿、微分与积分、当下与永恒的关系。小大都是极限,二者物极则反。

主,甲骨文写作“点,倒写的终,木”。次,甲骨文既写作“师,捺”,也写作“倾斜的二,欠或旡”或“廾,卩”,即“言传教诲形”或“举手呼求形”。生命从一点而起、周而复始、往复不断成长,从小到大贯通的个体,是主。师傅的引领教诲、所有取得的赐予,是次。人点滴积聚、自力更生,是主;频频会合包容、赐予生命光,也引领生命转化、赐出光来,是次。主是逐步切交合一的内在机制,次是两相互动、从赐予到赐出的外在变化。主次不在高低,主次是光内外进出互动之像,让人既不因溺爱失去了自主,也因恩赐而懂得互相赐予。

1《甲骨文编》2《说文解字》主,3-5《甲骨文编》6简牍文:次。1.小、倒写的入,木;竖或点,倒写的六或终,木;点,倒写的大,个。2.小,王;长点,凵,土。3.师(两个水滴形或两个小左弧形和大右弧形),捺。4.二,欠或旡(月,卩)。5.左,右,卩;左,弧形,又,撇,横写的乙。6.二,斜写的冂,入。

主:1.倾倒鲜血,倾倒生命,生命不断相切相交变化之道;生命周而复始,通过不断往复,永远成长;从小往复不断通过生命键接演进成长。2.从小至王;小光相切相交,终至大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光先消散而渐聚,一点点存续积淀,频频交替连接,相切相交为一。

次:3.一滴接一滴地赐予光;逐步赐予频,频频相属而增大,赐予光;频频赐予会合包容,使生命转化,引领生命赐出光来。4.使光分开之欠,两相互化之旡;身体使光分开,通过旋暗中使生命化为波赐出。5.左右转换之卩;赐予频上升,又化为波赐出。6.光分而两相,暗中使旋变化互动为能,旋转变化的规律。

主,甲骨文可以看做“点,倒写的大,个”,一点点从不大而不断成长演进。次,甲骨文是言传教诲形,也是呼吸吐纳形,两相互动,点点积聚。主次之中,都有小有大。主与次的关系,是99%的努力和1%的天赋的关系:两相不同,两相贯通,不可或缺,彼此舍己,右左两相,互不自主,良性互动,从有到无。主与次的关系也是爱的“恒久忍耐”与“又有恩慈”的关系(男女和婚姻四):忍耐给予自主,恩慈给予帮助。主与次的关系,是老子所说“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的关系:大道衣养万物而让万物自主、常赐而不有。常辅佐对方、自弱而求反,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是“不为主”,就是“方向”,万有的方向都是“无”。“无为”的精意就是“为对方而无”:不为自己、以对方为主,舍己和为他的结合,是“无为”。帮助对方升华、以至舍弃生命,是“无不为”。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所以,老子接下来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在天下,与众人休戚与共,为天下殚精竭虑,百姓的大事小情都在他的耳目中,圣人将所有的百姓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哥林多前书》)。这是东西方对这位“无为而无不为”的榜样的写照。这位甲骨文“生命不自大的个体”、篆文的“小王”,自夏商周以来,众人不断盼望、孜孜以求而不得(王,孔子等待的圣人是谁)。

逐步而进,一次一次,构成能量与频率、动量与波长互动的普朗克常数。能量为主、频率为次,动量为主、波长为次,主次相通,其像为“卩”,如光之子,如竹之节,事有主次,有礼有节。是以基督为主,主次于父,子有父无,子拥万有,在父之右。“几次方”的实质是光之频频往复,往复无穷,方向为对;往复互动,二者之对,以此生波,变化为人,波粒二象,有来有往,合为一次。次数越多,频率越高,以至于无,以至于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点滴积聚的波动为益,为得升华而付出为损。以此转化前进,终至成环。环就是还,还就是反,“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甲骨文编》益、员,《说文解字》损。1.小,皿(两个人组成倒写的入,八,一)。2.口,鼎(两个相对的人,二,两竖,卝)。3.扌(刺形,竖,两个下弧形),员(口或椭圆形或厶,贝)。

益:循序渐进之皿;点滴积累,人与人之间反复连接,渐聚合一;从小反复,循序演进,波动起伏,渐渐合一。

员:得自鼎中熬炼升华之果;人相分相对,彼此谐调,终至渐合,彼此连为一体,得以升华之果。

损:使草木生命提升,成为合格成员;使生命不断演进提升,长久渐合,如贝珠圆;光使生命频频上升,频频赐下、会合升高,光入而分、在内长久聚合、直至出离。

主可大可小,次可小可大;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次有时有会儿,就象物质与时间,明暗相生,两相互动,皆有定时,成“乂”之像。所以老子说“道”可名于小,也可名于大。主,就是无论他是大是小、在或不在、见或不见,都尊重、信靠,让他掌权,服从于他,同时舍去自己的想法、行事和判断,能这样做,对方才是主,否则就是自己为主。夫妻之间,一为大主,一为小主,一为明主,一为暗主,双方角色互动。内外先后,都可为主,也都可为次;主次相合,一唱一和,就是夫妻相“乂”之道。

大,是成人之像;人之大,在于精神。经脊椎集聚、入首而无的,就是道,就是神。神是人之主,大而不见,大小共生,有无相通。大而下凡,凡而知返,从子成人,从凡到大。分而有形,合而无形;入而有形,出而无形,乃一之道。西汉之后,大假借为“太”,真神称为“太一甘泉”,如生命活水。大就是神,大而有子,大而精微,就是太(男女和婚姻五)。敬拜太一,就是认识一之道,认识大而不见的神。无而又有,子而渐大,大生太一,神奇无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经•第二十五章》)因为道之两相,可大可小,物极则反,所以老子说“强为之,名曰大”。先秦时期神都被称作“大”,西汉初年盛行黄老之道,不再称大,假借为“太”,大下多了一点,真地可大可小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汉字智慧:一以贯之的“道”(四)从凡到大:“主、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fn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