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Instagram设计思路反演

作者: 石英作曲家 | 来源:发表于2016-06-19 22:04 被阅读669次

    先埋下Flag——国内不会有Instagram规模的图片社交产品,如果有,那一定来自微博、微信的衍生品,原因在文中提。本文主要分享Instagram体验分析过程中,带给我设计思路上的想法与总结。

    一、产品定位

    Instagram是一款的图片社交应用,它通过对行为逻辑的归类梳理,让用户专注于获取和生产内容,而弱化其社交属性。

    Instagram有以下几种属性:工具属性、内容属性、社交属性。

    工具属性提供大量可用、优秀的滤镜算法,解决用户拍摄精美照片的痛点需求,让每个人成为摄影师。内容属性是工具属性延伸出的进一步需求,让用户的行为路径从单单的拍摄延长到分享、沟通。社交属性产品内主要有两部分:

    • 基于图片的评论
    • 基于关系链的私信

    前者也作为内容属性的一部分,和图片内容共同构建出一个内容社区。产品对两部分社交属性的优先级有明确区分——IM模块隐藏在二级页面,图片、评论出现在一级页面瀑布流中。

    以此,就表现层可看出其是一款重内容、轻社交的工具类图片分享应用。

    价值层面上,Instagram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根据用户行为细分梳理出的功能逻辑,为用户的生活分享提供简单、高效的方式。

    二、产品架构

    我将结合梳理出的用户行为对产品架构进行分析。

    1. 信息获取效率

    Instagram的navigation bar的第1项“首页”中的展现形式为瀑布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 100%宽度大图
    • 用户控件(喜欢、评论、转发)
    • 评论区

    瀑布流展示大图给予用户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极佳的信息获取效率,用户视觉聚焦于图片。当产生兴趣后,进一步浏览部分评论或进行其他功能性操作。

    2.信息展示效率

    Instagram的navigation bar的第2项“发现”中的展现形式为宫格式。作为以图片为核心的产品,仅展示图片,做减法减去了所有文字信息,让所有内容同层次展现。这样做,一方面减少了用户的认知成本——不让用户去关注是谁发布的内容,另一方面,节约空间以提供最佳的信息展示效率。
    以上,也是Instagram明确自己是款重内容、轻社交的产品的结果。

    3. 无图片,不社交

    Instagram的navigation bar的第4项含两个Tab——我关注的用户动态及我的动态。展示别人与别人,我与别人基于图片内容的社交联系。

    Instagram将私信和发现好友这些更为直接的社交元素作为二级页面,入口分别放置了“首页”和“发现”页的右上角。发起私信的方式有两种:

    • 首页-图片转发
    • 首页-私信-发起消息/发送图片或视频

    通过路径长短可以看出,Instagram鼓励内容、轻化社交的定位。

    4. 我

    Instagram的navigation bar的第5项“我”中含两部分模块:

    • 个人信息
    • 内容展示

    个人信息主要以基于图片的社交信息为主,即关注数和粉丝数(关注者数)。内容展示部分分四部分:

    • 宫格展示——信息展示效率——概况浏览
    • 瀑布流展示大图——信息获取效率——详情浏览
    • 照片地图——LBS分类——生活记录(我的生活)
    • 有我的照片——用户标签——关于我的(别人生活中的我)
    5. 发现用户

    “发现用户”页是条目类的信息流,展示用户信息、功能按钮、图片(最近三张)。用户发现好友的场景是:信息流内浏览信息——看图片产生兴趣——直接关注OR个人主页查看更多——关注。

    Instagram这里有一点细节值得思考,“发现用户”页每个条目下方都会有这条信息的来源说明。这样做也许考虑消除用户对好友来源的困惑和个人信息被抓取的顾虑,除此之外,我认为是没必要进行来源说明的,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综上,Instagram以上分析的功能都明确其功能定位,并将围绕定位删除多余元素,做出极致的功能体验。

    三、交互设计

    这里以推荐用户为例,以Nice为参考对象进行对比。

    Instagram在“首页”会定期出现推荐用户的功能模块,含以下几部分:

    • 关闭推荐按钮
    • 推荐人列表:含用户信息,关注按钮,忽略按钮
    • 查看更多按钮

    此时用户大体有五种场景:

    • 觉得骚扰,点击关闭推荐
    • 对某一个人有关注欲望,点击关注
    • 对某一个人产生兴趣,点击头像进入个人主页——关注/不关注
    • 对某一个人不喜欢,点击忽略
    • 产生添加好友欲望,点击查看更多

    用户无论进行哪种操作路径都很短,当感觉是骚扰时,一键关闭,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哪怕一天后再次出现。这种模式我想称它为“弱骚扰”

    另观Nice在“首页”出现的“可能感兴趣的人”,它以固定功能模块的形式出现,点击上方小三角可选择查看更多OR关闭推荐用户。这种非黑即白、二元对立的价值观真是符合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这样的设计就造成了,给你两种选择:

    • 彻底关掉我
    • 让我留在你的首页瀑布流顶部,别把我当成骚扰

    Nice的另外两点区别为:

    • 每次仅显示1名推荐用户
    • 刷新方式为下拉刷新

    其用户场景大体以下几种:

    • 觉得骚扰,关闭推荐功能
    • 对某一个人有关注欲望,点击关注
    • 对某一个人产生兴趣,点击头像进入个人主页——关注/不关注
    • 对某一个人没有兴趣,下拉刷新

    显示1名推荐用户,同时没有忽略功能就造成了,当连续推荐给我不喜欢的用户就需要不断的下拉刷新,等待时间长,发现好友效率略低于Instagram。

    另外就下拉刷新这个交互,刷新推荐用户的同时必须刷新主页的图片状态。这种功能层面高耦合并不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
    总之,做的这么随意,要么是过渡性功能,要么这功能一定没有KPI。这种推荐模式我想称它为“强骚扰,强作死”

    四、产品气质

    1. 一种生活方式

    Instagram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每天晒娃,晒自拍,晒日常,晒宠物等等。这些结果来自于产品本身所具有的气质,带给用户的心理认知

    Instagram页面功能极其简洁,每个页面没有超过2处的视觉重心和功能重心,绝大多数页面帮助用户聚焦于解决某一单一问题如:

    • 首页——查看其他人有什么有趣的生活
    • 发现页——看其他人有没有有趣的生活
    • 发布页——发布自己的有趣的生活

    产品为用户提供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方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 选择少
    • 路径短
    • 效率高
    • 认知易

    这些特点让用户可以自然、顺畅、舒适的满足自己的分享欲偷窥欲

    2. 内容社区轻社交

    Instagram对内容重视沉淀和质量把控,其通过其他社交平台如fb对社交关系链的引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容的生产和消费。而其对社交属性的基于图片的社交设计,使其对内容生产起促进作用——隐藏IM入口,增加基于图片的互动,激励内容生产者产生内容。这一切逐渐造就出良好的社区氛围,内容生态建立。

    换个方向想,图片类社交产品若将社交做成强需求,如:
    基于图片产生兴趣——双向好友——私聊——关系链强化
    其最终注定导致用户迁移到其他社交产品,因为这里的社交脱离了本产品核心即图片。做强社交,总有谁比Instagram强。

    同时,强社交注定会分散用户于图片内容的注意力。用户时间划分出去给非产品核心价值,这应当尽力减少。

    五、Flag理由

    国内有两家做图片社交做的不错的产品——Nice和In。两款都是下载量破千万的产品。但是他们也很难达到Instagram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几点:

    • 产品重运营,很难走出国门
    • 官方对产品干涉太大,不是生活分享,更像电子杂志
    • 产品定位不准确,强社交和图片内容混着做
    • 产品功能架构、信息架构复杂,混乱。用户学习成本、认知成本大
    • 国内的图片分享达人、意见领袖大多使用Instagram,难以迁移

    而想打造像Instagram这样一种生活方式,不单单要在内,产品打造精心,同时还需要在外,引入强大的社交圈,盘活内容生态。所以可能只有这两家公司有机会:

    • 微信——强大的熟人社交圈
    • 微博——名人效应聚集地

    事实上,微信的朋友圈与Instagram产品定位上是有交叉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释Fb和Twitter挣着收购Instagram的原因: Instagram之于Fb,朋友圈之于微信。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不同,如关系链属性、如图片处理算法。
    所以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的出现并爆发是有很大的机会的,怎么去点燃它呢?是Nice和In还是有其他黑马突入呢?静静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干货 | Instagram设计思路反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vgb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