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周至县教科局兼职教研员任米荣。非常荣幸能参与本次智慧课堂论课活动,了解北京四中三翻二转十环节教学模式,见证信息技术赋能课堂,让语文课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历史时刻。
通过观看马彩霞、童薇、刘晓玲三位老师上的三节高质量的展示课,我深切感受到智慧课堂带来的不仅是教学技术的革新,也是课堂理念的更新,更是教学实践的革命。三节课都体现了教学的革新,展现了语文味,又各具风韵,独具魅力。下面,我从教学革新、语文味道、课堂魅力三方面谈谈我个人的观课感受,与大家交流。
智慧课堂是一场教学的革新。
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赋能。
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为课堂教学适切赋能,让学习量身定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三节课的课前学习、课中课后练习的答题率、时间统计、答案解析、完成质量等学生情况,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大数据精准分析,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古诗苑漫步》一课中,马老师先在平台发布课前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课前学习。从课前反馈中,马老师发现学生对古诗积累不多,鉴赏很被动,喜欢唱古诗、以动画形式学习古诗,但以绘画形式欣赏古诗只是一部分学生。马老师在二次备课时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兴趣,也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特点。在信息数据的统计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评价,或让学生改错,或加分、奖励等,都能及时反馈学情,利于学生及时进步。信息技术赋能,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课堂容量超级大,一节课可以赏析十几首诗,可以实现一节课内读准读懂读透并背诵文言文的目标,这在以前是很难实现的。
其次表现在教学理念的变革。
从2000年开始,我们国家试行新课标实验版的时候,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20多年过去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升,但并没有像智慧课堂这样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好课堂的评价标准,不再是教师的优秀,而是学生们优秀。教育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对学生成长负责。
然后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口耳相传似乎是教学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在智慧课堂中,将课上传递知识,课后吸收内化转为课前传递知识,课上吸收内化。学生根据课前自主学习的目标和老师提供的资源,课前自学知识,课上训练能力,知行并重。
第四,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多元
三节课上,有图片、音频、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资源和辅助手段,实现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学生在课堂上朗诵、唱歌、跳舞、画画,展示个人才艺,既表现了学习成果,又体现了学科融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第五,“双减”政策落实
智慧课堂上的学习任务被分成了课前和课中两个部分,学生课前已经吸收消化了一部分知识,课堂的教学主要是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提升,所以学生学得非常轻松。再看三节课的课后作业:《古诗苑漫步》是别出心裁品一首诗;《虽有嘉肴》,作业是继续熟背课文,总结、归纳本文的重点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没有作业。从内容上来看完全符合双减要求,而且这些巩固训练,学生在课堂已获得充分的能力,做起来轻松自如,用时不多。
三节智慧课体现了浓郁的语文味道。
首先,字词句段,体现语文本色。
从教学情况来看,三节课都注重语文的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品析和积累,体现了课标中要求的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现了语文的本色。
花样朗读,体现语言特点。
三节课分别通过齐读、个别读、合作读、表演朗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句读,读出感情,逐步指导学生提升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之中,培养语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诗歌和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第三,异课同构,体现文本特色。
三节课都体现了三翻二转十环节的教学模式, 因文本特质不同,展现出了精彩的华章,《古诗苑漫步》作为综合性学习,在于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开展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虽有嘉肴》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都是文言文,更加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本内容的理解,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色。
课堂魅力
三节展示课各具匠心,别出心裁,如果说《古诗苑漫步》是一节汇报展示课,那么《虽有嘉肴》就是一节思维提升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则是一节传承智慧课。
《古诗苑漫步》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马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漫步在古代诗歌的百花园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浸润心灵,陶冶情操。课堂上老师设置学习任务群,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三个学习任务,一线串珠,将文学赏析与音乐、美术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唱歌、舞蹈、设计动画等多种方式学习古诗,同时也展现了学生朗诵,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才华,发展了学生特长,实现了学科融合的理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如果让学生来做整个活动的主持人,教师只做画龙点睛式的点评,课堂的气氛也许会更热烈一些。
《虽有嘉肴》以其扎实的文言知识堪称文言积累课,也是思维提升的素养课,可见,刘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本节最大的亮点在于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深度学习。在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之后,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很快回答“教学相长”,但刘老师并未止步,而是继续追问学生:觉得还有什么道理呢?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解读,实现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当学生说出实践出真知之后,刘老师又提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得出这个结论的呢”,然后指导学生用首先、然后、其次、最后等连词说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和2022新课标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刘老师敢于挑战难度,啃硬骨头,而且不厌其烦,让三位同学反复的说,最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双提升。
语文课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更是发挥立德树人价值,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生活的秘笈宝典。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曾说,语文学习要打通生活,打通教法与活法。《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则打通了古典文化与生活,教给孩子交友之道。在这一节课,童老师一开始就用朋友之间相爱相杀的特点导入,列举苏轼与佛印的轶事巧妙引出庄子与惠子故事,经过对课文内容的层层分析、理解,指导学生认识的庄子重感情,视荣华富贵为敝屣;惠子重理性,汲汲于富贵。二人本是性格不同,追求不同,学派不同。然后补充庄子经过惠子之墓时所说的“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指导学生认识到,朋友之间虽是道不同,但两人若能彼此欣赏,互为知己,那也是真正的朋友。接着童老师问学生,历史上中有没有这样的朋友,通过列举俞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牙、苏轼和王安石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朋友有时候是知音、知遇,也是对手,相爱相杀。这就学生的朋友之交做了很好的示范引导。如果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的欢喜冤家,进一步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我们要尊重对方,这样就真正打通了生活,获得了交友、做人的智慧。
智慧课堂,点燃梦想,促进实践,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https://public.etiantian.com/allftpupload/yunying/web/lunke/index.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