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一文每天写1000字巢湖文海
感受智慧的课堂,展望教育的明天2018-05-23

感受智慧的课堂,展望教育的明天2018-05-23

作者: 书山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8-05-23 22:30 被阅读76次

今天在蛟镇中学听课,感受智慧课堂的魅力。

观摩了两节课,印象比较深的是语文课《紫藤萝瀑布》。

智慧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区别,在哪里呢?

1.课前预习,借助终端,学生已经听读了朗读视频,看了图片,做了预习作业,并将作业等发给了教师,教师获得了对学情的了解和掌握。其实,这落实了“先学后教”的理念。

倘若是传统课堂,哪怕是将预习放在课堂里,也很难做到这样快速推送资料,及时获得预习作业的回答结果,迅速完成数据统计,教师查看后即得到真实的学情反馈的。

2.上课时,教师可以针对预习作业回答情况,调整和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倘若预习作业中都对的,就无须再讲,该重点教学的是错误率较高的内容。这就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思想。

教师提问后,学生的答案即时上传,学生都能看到;若是小组讨论,则集中上传讨论结果。而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参与结果如何,均第一时间直观反馈,一目了然。通过即时反馈,做到实时监控,全员参与。

倘若是传统课堂下的小组讨论,那么,小组中的成员有没有认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没有讲空话,学生的思维有没有跟着这个教学的思路走,教师是很难发现,也很难控制的。而智慧课堂,就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3.作业布置,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推送,真正实现分层布置,而布置作业也可以提供微课等资源,让学生学了再做,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高作业的效率。缺啥补啥,这就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分层作业的目的。

按传统的做法,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即使用纸质资料帮助学生补差培优,也会因课内到课外战线漫长,批改反馈讲解等环节多而导致周期长,同时各环节均会给教师带来繁重的额外任务,由此而让人力不从心并最终影响效果,无法真正做到个性化的补习和提高。

课上好后,听了教师的实践心得、周主任的评点和葛院长《教学设计与设计教学》的讲座,深有启发,给人很多的联想,现写点感想和启示

1.听周主任说,智慧课堂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教师应有前瞻意识,及时学习,积极适应

原先总说狼来了,大家不相信,漠然视之,不以为意,后来,狼果然来了,猝不及防,惊慌失措,左支右绌,无力应对,这便是缺少前瞻意识的结果。

曾经以为不可能实现的小班化教育、不可能做到的班班通多媒体白板,乃至于那时看起来遥不可及的“五步三查”教改模式,而今都到眼前,似乎来得那样顺理成章,畅通无阻,原因在哪里呢?因为凡是趋势的,总不可避免。

就像陈胜喊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于世袭制度的怀疑和挑战,在那时离经叛道,简直是痴心妄想,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毫无悬念地破除世袭制的陋习,走向更为平等和自由的新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做不到的。在“经典咏流传”的其中一集,便有虚拟的机器人和歌手一起交谈、演唱,看起来,配合得异常默契,一切都是那么的天衣无缝。由此可以设想,虚拟的机器人辅助教学,甚至代替一部分教师的工作,也并非是天方夜谭。

2.葛院长说到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教学理念,在我们学校现在开展的“五步三查”教改模式中,有一定的反映。比如先做导学案中的“独学”再开展教学,就是“先学后教”;批改了“导学案”作业再由此决定展示的内容和展示的主题,便是“以学定教”。

这些是比较符合“学为中心”教学思想的,而所以效果不明显,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我以为是,在实施过程中,具体的管理、教学的评价,还是比较传统的,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新方案和新办法,并没有多少。而归根结底,问题的核心在于,在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现实里,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未曾有真正的改变,——因为残酷的事实证明,只有像原来那样管教学生(即始终体现教师意志和教师决定性地位和作用)才符合应试体制,才能在这套流水线下制造符合标准的产品。

也许只有科学技术的革新和信息技术的强行介入,才可能淡化或消解这种矛盾,海量的信息和交互的手段,以及为适应此环境而造就的学习能力,将给教育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带来一番崭新的景象。

3.智慧课堂,其实质就是翻转课堂。微课、海量题库、终端,由此链接教师和学生,并可能重新为“教学”下定义,由此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可以设想的是,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智慧课堂的构建,如此,则在其中决定的因素将不再是教师,因为在传统课堂教师最为可贵的是拥有学生没有的知识和学问,但在智慧课堂里,优质的视频资源可以随时链接,点击之下,网络的“名师课堂”可以很快“安家落户”,那么,教师所依仗的知识和学问,甚至自诩的教学能力,便显得无足轻重。

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将悄然发生变化,其所充当的角色很可能是课堂的组织者、活动的促进者和学习过程里的“学长”,由此,课堂实行翻转。学是第一位的,重心或许也不再是课堂。

教学的起点在学生的家里,课堂是家庭学习的延续,是问题讨论和思想深化的舞台。这便是技术带来的“教学革命”。

翻转,或许势在必行,只要信息技术足够强大,就能像阿基米德的支点那样,轻而易举地翘起教育这个沉甸甸的地球。

(shanxingzhe23  2018052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娟娟新月:好棒!!继续努力!期待你更好的作品!👏👏👏
    书山花开:@娟娟新月 谢谢鼓励!

本文标题:感受智慧的课堂,展望教育的明天2018-05-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qid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