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次“苦旅”》
人这一生,就是一次充满艰难险阻的“苦旅”。每个人都如同苦行僧一般,一边经历,一边感受,一边顿悟,一边修行,最后悄然而去。
一、童年无小事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不起眼的。
大人们都在做正经事,孩子们却只是在玩耍,在梦想,仿佛在无所事事中挥霍着宝贵的光阴。
可是,这似乎最不起眼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季节。
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童年似乎是最短暂的。
如果只看数字,孩提时期所占的比例确实比成年时期小得多。
可是,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
我们仅在儿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童年无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因为写在白纸上而格外鲜明,旁人觉得琐碎的细节很可能对本人性格的形成发生过重大作用。
华兹华斯曾说:“孩子是大人的父亲。”
孩子长于天赋、好奇心、直觉,大人长于阅历、知识、理性,因为天赋是阅历的父亲,好奇心是知识的父亲,直觉是理性的父亲,所以孩子是大人的父亲。
这个命题除了表明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之外,还可做另一种解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他的童年状况也是他的成年状况的父亲,因此,早期的精神发育在人生中具有关键作用。
据说童年是从知道大人们的性秘密那一天开始失去的。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孩子们过早地失去了童年,而大人们的尴尬在于,不但失去了秘密,而且失去了向孩子揭示秘密的权力。
在人的精神成长过程中,少年时期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谁没有体验过青春的魔力降临时的那种奇妙的心情呢?
突然之间,眼前仿佛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一片隐藏着无穷宝藏的新大陆。
少年人看世界的眼光是天然地理想化的,异性的面庞,两小无猜的友情,老师的一句赞扬,偶尔读到的一则故事或一段格言,都会使他们对世界充满美好的期望。
从总体上比较,少年人比成年人更具精神性,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谊、荣誉、志向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利益。
当然,由于阅世不深,他们的理想未免空泛。
随着入世渐深,无非有两种可能:
或者是把理想当作一种幼稚的东西抛弃,变得庸俗实际起来;
或者是仍然坚持精神上的追求,因为实际生活的教训和磨练,那会是一种更成熟、更自觉的追求。
一个人最后走上哪一条路,取决于种种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不过,他年少之时那种自发的精神性是否受到有效的鼓励和培育,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人的一生中,中学时代是重要的,其重要性往往被估计得不够。
这倒也在情理中,因为当局者太懵懂,过来人又太健忘。
一个人由童年进入少年,身体和心灵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造化便借机向他透露了自己的若干秘密。
正是在上中学那个年龄,人生中某些本质的东西开始显现在一个人的精神视野之中了。
所以,把中学时代称做人生中一个发现的时代。
发现了什么?
因为求知欲的觉醒,发现了一个书的世界;
因为性的觉醒,发现了一个异性世界;
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发现了自我也发现了死亡。
总之,所发现的是人生画面上最重要的几笔,质言之,可以说就是发现了人生。
千万不要看轻中学生,哪怕他好似无忧无虑,愣头愣脑,在他的内部却发生着多么巨大又多么细致的事件。
青春似乎有无数敌人,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等等都是假想敌,真正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虚伪。
当一个人变得虚伪之时,便是他的青春终结之日。
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够抵御住虚伪的侵袭,依然真实,这该是多么非凡的成就。
情窦初开的年龄,绽开的不只是欲望的花朵。
初开的欲望之花多么纯洁,多么羞怯,多么有灵性,其实同时也是精神之花。
所以,和青春一起,心灵世界一切美好的东西,包括艺术和理想,个性和尊严,也都觉醒了。这在人人都一样。
区别在后来,有的花朵昙花一现,有的长开不败结出了果实。
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如何做人处世,如何思考问题。
不过,学习的场所未必是在课堂上。
事实上,生活中偶然的契机,意外的遭遇,来自他人的善意或恶意,智者的片言只语,都会是人生中生动的一课,甚至可能改变我们人生的方向。
二、人到中年,学会俗气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
随着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萦绕耳畔,仿佛那个洒脱,通透的济公就站在了眼前。
破烂的蒲扇,漏洞的帽子,一张阳光乐观的脸,就是济公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人生一场,能活到这番自在,那会是这辈子最有收获的一件事了。
看透生活,用豁达的心态对待每一个日升、每一场日落。
人到中年,才发现,生活俗气一些,倒是另一种自由自在。
1.人到中年,生活世俗
余光中在他的《浪子回头》里说过: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人生苦短,有人就偏爱那烟火人气,平淡日常。
走过人间大半场,才明白油盐酱醋,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底色。
这种底色给人熟悉感,获得感。
而只有真正通透和明白的人才会知道,归于平淡,走入世俗才是对人世间最大的不辜负。
粗茶淡饭也好,破衣烂衫也好,自在是摆在第一位的。
外在的物质包装都不如一颗轻松自得的心,一双布鞋,一身宽松的衣服,一个自得其乐的心情。
不一定吃最贵的,但一定要健康;不一定穿最好的,但一定要舒服;不一定住最宽敞的,但一定要干净。
生活越接近平淡,越能在日常感受知足的乐趣,和耐人寻味的安全感。
2.人到中年,事业从俗
对待任何事保持一颗平常心。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事情成了,固然值得欣喜;败了,我也坦然无愧。
人到中年,就应该这样,凡事尽力而为,而后顺其自然。
就像网上有位很有名的日本92岁奶奶,中村恒子,所说:
“人生不必太用力,坦率过好每一天就好。”
把自己能做的都做了,至于剩下的结果,自然会有它本该有的样子。
保留一颗平常心,做好该做的事情,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3.人到中年,圈子脱俗
作家亦舒说过一句话:
“城市中人,看似光鲜,其实个个暗藏漏洞。
高朋满座,客似云来,然而真正能倾心交谈的,却未必有三两个。”
人到中年,有两三知心好友,烦闷的时候能随时喊出来喝酒,甚至只是可以毫无顾忌地打上一通电话,都弥足珍贵。
到了这个年纪,没必要再为了所谓的圈子挤破脑袋。
在干净的圈子,反而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适合自己的圈子能让自我保持清醒。
正如作家梭罗所言:
“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简化成最基本的形式。
生活不需要过多的人事,让自己的圈子简单一点,不用太大,干净就好。”
让眼前的世界保持明亮,就更能判断前行的方向,因为冗杂的关系,只会让自己感到牵绊。
索性,甩去多余的部分,就做一个干净的人,树一个干净的圈子。
最后,舒服是真实的,自在是自己的。
4.人到中年,感情雅俗
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
你对感情和婚姻的负责和用心,会在平凡的日子中,滋润出幸福的花。
同时,两人在互动中也能体会到那份真实可贵的爱。
人到中年也可以贴心表达自己爱和需求,在平淡如水的感情中,找到一种适合两人和谐温馨共处的方式。
人到中年,走过世事沧桑,发现到头来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倒是最大的幸福。
只在乎在乎自己的人,只疼爱疼爱自己的人。
整理圈子,重视身边人,生活自足、自洽、自得。
做个俗人,接住生活的安宁和从容。
身外的云烟会随着时间而消散变薄,最后只留下让自己最踏实的那部分。
俗气,也是福气。
正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表现的平和一样,这是安康和心定。
三、彻底看清一个人的瞬间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某一瞬间,身边一些人突然变得面目狰狞,让你倍感陌生。
你以为是他忽然间变了,其实,只是那时你才看清他的真面目。
现实中,我们认识一个人,往往需要很久,而看清一个人,却只需要一瞬间。
时节如流,匆匆而过,人虽能装一时,但无法演一世。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为了碎银几两,也正是这碎银几两,让人露出了丑陋的模样。
马克·吐温曾说:“狂热的欲望,会诱出危险的行动,干出荒谬的事情来。”
贪嗔缠人,欲壑难填,人一旦迷失在其中,就容易丧失理智。
金钱如迷网,即模糊了感情,也检验着人性。
其实,爱钱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太贪。
太过于贪婪的人,你永远不知道,他会为了金钱做出怎样的事,不值得深交。
有人提问:“人生中的哪个瞬间,让你觉得世态炎凉?”
高赞回答说:“处于人生至暗时刻,身边人却冷眼旁观的时候。”
浪过淘沙尽,低谷见人心。
人只有在泥潭里滚过,才能真正悟透世事人心。
作家冯骥才有段话说得好: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走了。”
这世间,最薄薄不过人情,最凉凉不过人心。
身处闹市时,处处是朋友,身陷低谷时,遍地是无情。
你的黑暗时刻有多黑,看到的人心就有多恶。
低谷时,别随意打扰他人,别高估任何关系,能拉你走出泥潭的,只有你自己。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过一个“路西法效应”:
指的是在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下,人的性格、思维和行为都会表现出不可思议的一面。
特别是人站在高处时,最容易得意忘形,露出傲慢无礼的嘴脸。
现实中,有人一朝得势就目空一切,也有人身在高处却谦逊内敛。
身在高处而不自恃而骄,人最好的品格莫过于此。
听过一句话说:
“所有的飞扬跋扈和虚张声势,都是内心软弱的表现;真正的强者,反而能够发自内心地生出一种体恤式的温柔。”
成熟的稻穗会弯腰,广阔的大海静无声。
看清一个人最好的时机,就是看他得意时的姿态。
能战胜虚荣心,待人和煦谦逊的人,人品必定不会差。
家是身体的栖息所,家人是心灵的避风港。
人只有在家人面前,才会卸下防备,展现出本真的模样。
在外温文尔雅,在家里却暴躁乖戾的人,必定是笑里藏刀之辈,趁早远离。
在外不善言辞,对亲人却温柔体贴的人,必定是内心炙热之人,值得深交。
一个人对家人的态度,就是他最真实的底色。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人生这碗鸡汤,总要撇去表面那层油,才能看清自己的碗里到底是什么。”
每个人的碗里,都掺杂着虚情假意,不撇去浮华,难以看清真相。
与人相识不必太暖,与人相知不必太快,让感情缓慢生长,让根扎得更深一点。
人生路上,谁是同路人,谁是过路客,不辨亦会自明。
因为,时间会帮你过滤掉假意,经历会为你淬炼出真情。
四、学会放过自己
“我允许自己有时睡的很好,也允许自己有时难以入眠。”
“我允许自己有时心如止水,也允许自己有时烦躁不安。”
为什么,一个“我允许”,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因为在成年人的生活里,实在是有太多“不允许”了。
而这些“不允许”正在深深折磨着我们。
所以,当“我允许”出现的时候,内心积攒已久的压力就会得到释放,产生一种由内而外彻底的放松。
1.我不允许自己犯错
每个人,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定义都不一样。
如果宽泛地分,可把人分为两类:“以维护自我形象为目标”的人与“以成长为目标”的人。
那些把“自我形象”看得很重的人,总想让别人觉得他聪明,让别人觉得他成功或完美,于是就会将每一次的挫折看做是一次威胁,同时又将每一次的威胁都看做是对“自我形象”的毁坏和打击。
所以,当他犯了错或遇到挫折时,就会有种“面目无光”、“人生污点”的重大受挫感,而如果这段时间遇到的挫折较多,他就会给自己带上“失败者”的帽子。
那些“以成长为目标”的人,在遭遇挫折时,他眼里看到的是“我从中获得了哪些成长”,而不会把“自我形象”当回事。
前一种人,不允许自己犯错,因为犯错就意味着“自我形象”的毁灭,甚至意味着“自我”的毁灭,同时,也意味着“人生污点”。
后一种人,允许自己犯错,因为犯错就是一次获得成长的契机,通过错误和挫折,他知道了可以改进的地方,以及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最后,他们之间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不同。前者虽一直学习,但却很难获得真正的成长;后者,即使没有刻意学习,也能不断获得成长。
差距的根源就在于:他们看重的东西不一样,他们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
所以,在面对挫折时,请对自己说句“我允许”吧,它会让你步履轻盈,让你心胸舒展,让你收获挫折带来的礼物,并最终为你带来真正的成长。
2.我不允许自己脆弱
“我不允许自己脆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不允许”,特别是男性,尤为典型。
男性的这种“不允许”,仿佛是根深蒂固的,因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男儿有泪不轻弹”。
所以,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允许自己表现出来,因为这会被认为是懦弱、不成熟的表现。这,不像个男人。
所以,他们会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也就是忍。
但其实,忍,非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还有害身心健康。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说,当男性能够打破这种身份的束缚,允许自己的脆弱存在并勇于表达时,他一定就会更健康。
3.我不允许自己不完美
很多人,都有“完美主义”的性格特征。
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一旦有了完美主义的执念,就很容易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比如:因为有完美主义的执念,所以就有了认为自己身材不够好的羞耻感。
比如:因为有完美主义的执念,所以就有了认为自己头脑不够聪明的羞耻感。
比如:因为有完美主义的执念,所以就有了认为自己家境不够好的羞耻感。
对一般人而言,这些身材、聪明、家境的不足或不够完美,是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但对完美主义的人来说,每一样不完美的地方,都可能会成为自身“羞耻感”的源头。
为什么?
因为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平常人不会对那些不够完美的地方轻易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但对完美主义者而言,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却是非常强烈的,是比一般人感受到的都更强烈的,于是就上升成了“羞耻感”。
究其根本,完美主义的根源之一还是对自己的“不允许”。
如果我们能够允许自己不完美,允许自己身上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允许自己身上有非常正常的问题,那么,如影随形的“羞耻感”就会越来越淡,并最终化为灰烬。
可是,如何才能接受自己身上的不完美呢?
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自我揭露”,自嘲就是“自我揭露”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
通过自嘲,我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不完美"的恐惧心理和羞耻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更好地认识自己。
所以,试着去谈论自己的缺点和失败,就是在为自己打开一扇以前可能从未注意过的门。
这就是自我揭露的方法。
这里要注意的是:自我揭露并不等于自我诋毁或自我贬低,更不意味着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而感到抱歉。
比如:“对不起,我发抖了,我脸红了,我结巴了,我……总是这样,我觉得自己真没用。”
这样说,就不是自我揭露,而是自我惩罚。
相反,你可以这样说:“我有些结巴,这是因为我太感动了。”
当你开始勇敢的将自己“黑暗面”展现在外人面前时,你的完美主义倾向就会慢慢消退,你的羞耻感就会慢慢减轻。
最后,你会发现:黑暗和光明本就是一回事,当你想着去遮掩黑暗的时候,光明自然也就无法绽放。
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不允许自己做错事;不允许自己说错话;不允许自己受挫折;不允许自己脆弱;不允许自己不完美……
这些我们对自己说出的,以及没有说出的、停留在潜意识中的“不允许”,并不能让我们成为成功者。
相反,它却能将我们逼入人生的低谷或生活的绝境,让我们总是带着焦虑、压力、痛苦活着。
其实,错误、挫折、脆弱、不完美的意义,正是要让我们获得更快的成长,以及更全面的自我认知,而不是由此来判断自我价值的高低,或评判自己形象的好坏。
对每个人来说,我们都是第一次活在这个世上,我们都缺乏经验,同时,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自然无法直接复制别人的经验。
而这一切就注定了,我们在人生中会犯一个又一个的错,会有一个又一个的挫折。
因为我们是人,是真实的人,所以自然就会有脆弱的时候,会有不完美的地方。
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我们还对自己说“我不允许自己犯错或失败”,“我不允许自己脆弱或不完美”,那就是违反自然规律,是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
所以,要学会对自己说“我允许”,它会让你更成功,也更快乐。
五、心智成熟的标志
1.不带敌意的拒绝。
你可以对我有要求,这是你的权利。但是否接受你的要求,则是我的自由。
你可以对我有评价和指责,这是你的权利,但是否认同你说的话则是我的选择。
我尊重你,也尊重我。所以我在拒绝你的时候,并没有敌意。
有的人觉得被要求是在侵犯界限,实际上被要求只是别人发出了一个希望你配合的愿望而已,如果你不想,你有绝对的权利选择不去那么做。
当你不去配合别人的要求,那不是你错了,更不是他错了,而是因为你不喜欢。你可以尊重对方的要求,同时选择不必去做。
有的人对被指责很难耐受。别人说自己这差那差的时候就觉得被否定和要求了,实际上别人说什么只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听到大量的观点,这些观点包括对天气、他人和你各种观点都有。你要不要同意,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当你分得清别人的自由和你的权利,你就可以带着尊重和允许,然后在喜欢的时候接受,在不喜欢的时候拒绝。
而一个人之所以在被要求的时候带着愤怒,是因为他拒绝困难。内在有一个:“你怎么可以让我这么为难”的渴求。
2.不带诱惑的深情。
我对你好,是因为我爱你,绝不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当我付出,便不再带条件。
心智不成熟的人的深情里是虚假的深情,那是带着条件的深情。比如说,妈妈给孩子零花钱,条件是你要听话。每次满足孩子的需求的时候,都要加一句“那你以后会不会听话”。有的伴侣在做家务、付出的时候,会暗含了要求对方“你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对我”。有的员工在为公司兢兢业业的时候,也在期待公司给予自己足够的重视。
这些条件,本质上来说就是诱惑和需要。是一种“你只有满足我的条件,我才愿意对你好”、“我对你好,你就必须要满足我的条件”。
真正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良好的关系是:“我爱你,你也爱我”,而不是“因为我爱你,所以你要爱我”。所以心智成熟里的爱就是:我想爱你,所以爱你。而不是我需要你的时候才去爱你。是我不想爱你的时候,就及时停止,而不是强迫自己继续付出。
如果那一刻你体验到了自己匮乏,你不确定对方对你的态度。你可以停止付出,先照顾自己,而不是通过照顾对方的方式换来照顾自己。后者是一种交换,有损失率。为何不直接用来照顾自己呢?
在带有诱惑的深情里,人们总觉得:我是不应该先照顾自己的,我只有通过照顾好你,才能通过你的手间接地照顾自己。
3.不带羞耻的需要。
爱的反面就是需要。
能量充足的时候,人们会自动选择去爱,这是本能。能量匮乏的时候,人就会需要被爱,这也是本能。所以需要并不可耻,但对于一些人来说需要却非常可耻。
通过我对你好的方式来隐晦地获得你的爱,这是需要被修饰后的表达方式。
然而被付出的人常常识别不出来付出者这是在表达需要,所以就会忽略掉付出者的需要。付出者继而转向于失望、抱怨、愤怒,攻击他付出的人。
攻击是表达需要的另一种方式。我指责你,告诉你你哪错了,这样你就可以改成让我舒服的样子了,同时我也可以维持住我的高姿态。
除此之外,讨好也是表达需要的方式,讨好者会认为“我照顾好你的感受,你就会对我好了”。努力也是表达需要的方式,“只要我表现得好,你就会对我好”、“只要我变优秀了,你就会对我好了”。
可表达需要最直接的方式,不是语言吗?
用语言直接说:我很需要你关心我,因为此刻我很失落。我很需要你安慰我,因为此刻我很脆弱。我很需要你陪伴我,因为我此刻很孤独。
心智不成熟的人内在会有羞耻感,不允许自己直面自己的需要。需要会让他们体验到自己不喜欢的脆弱、低自尊。所以他们要用防御的方式来表达需要。他们内在的逻辑就是:“我是不配有自己的需要的”、“我的脆弱是没有人在乎的”。
心智成熟后,能够接纳了自己的脆弱,相信了自己值得被爱,在表达需要的时候就不再带着羞耻。
4.不带歉疚的离开。
有爱,就有不爱。有关系,就会有散。很多人不喜欢却不离开一段关系,总觉得这样会伤害到对方,所以有歉疚。即使不是离开这段关系,短暂离开对一些人来说也是充满歉疚的。比如说妈妈要去上班必须要短暂离开孩子,比如说为了工作选择异地。对这些要永久或暂时离开关系的人来说,只要对方没做错什么,他们的离开就会带有歉疚。
心智成熟后,你会发现:你并不是在做一件错的事,你只是在选择照顾自己。对你来说,那一刻有比对方更重要的事,你有比对方更重要的选择。也许这会带给对方一些伤害和不悦,但那不是你的错,更不是你不好。同时你也要相信,对方是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
受伤,不代表没有能力应对。你需要允许对方有受伤的感觉,因为他在意你,所以不想你离开。但他受伤,不代表他不会照顾自己。就像有的妈妈看不得孩子哭泣,因为她无法面对孩子的脆弱。可哭泣,恰好是孩子在消化自己受伤的一种方式。
你们都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你也可以选择对方更重要而留下来,但无需因为“离开了,我就不是个好人了”这样的想法而产生的歉疚留下来。
在这4个表现里,有一些灵魂的部分就是:
(1)界限。
我能为自己负责,并且相信你能为自己负责。我尊重自己,同时也尊重你,我相信我们两个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好自己的人。界限,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
而心智不成熟,则是希望别人为自己负责,这是陷入婴儿的状态——我想要个妈妈。
(2)高自尊。
我不想做的时候选择拒绝你,我这个人依然是好的。我疲惫的时候选择不付出,我这个人依然是好的。我脆弱的时候选择需要你,我这个人依然是好的。我选择先照顾自己的时候离开你,我这个人依然是好的。
我优先于照顾了自己,但这不代表我是坏的、自私的、无情的人,我依然知道我是个很好的人。
(3)看到选择。
我知道我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也可以不这么选择继续委屈自己。我可以选择保持原来的样子继续付出和忍让,但这都是我的选择。我也可以有新的选择。
跟以前不同的是,我以前觉得不得不这么做,现在我知道我可以不这么做或继续这么做。无论我怎么选,我都可以也必然要为自己负责。
当你掌握了这三个核心感觉,你就能做到前四个表现。当你有那四个表现的时候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知道你做了很多心灵成长的努力,真正有了效果。
那么可以恭喜你:你又长大了一些!
丁俊贵
2024年4月1日
网友评论